第149章 史可法的牛刀小试(第2页)

书页已有些卷边,封面上写着五个大字——《皇明贡举考》。

众人顿时一阵疑惑。

这本书,在场的举子们来说,几乎是人手一册。

可它和“人地之问”又有什么关系?

书中记载的,不过是科举的制度源流、历代进士的名录,以及历届会试的参考人数……

等等?!

会试人数?!

几个反应快的人,瞳孔猛地一缩,几乎是瞬间就意识到了什么。

只有张名振和李若链这两位武举出身的,对此书不熟,还是一脸茫然。

史可法见状,哈哈一笑。

他展开书本,从夹页中抽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宣纸,而后“哗”地一下,在石桌上展开。

“诸君,请过来一看!”

那是一副这几日之中,诸生之间互相传抄的“折线图”。

此图虽然新奇,但原理简单,几乎一说就会,但自制的折线图倒是他们第一次看到。

横轴是“科次年份”,纵轴是“会试人数”,一条曲折的墨线,清晰地勾勒出了大明立国两百余年来,会试参与人数的缓慢变化。

这正是史可法所作的——《大明会试应试人数趋势图》!

张采第一个看完了全图,但他眉头一皱,立刻提出了疑问。

“不对。宪之兄,你这趋势,与陛下推演的人口增长并不完全一致。”

“按陛下的说法,开国至今,人口至少增长三倍,尤其越往后,增长越快。”

“可你这图上……开国初始增长极快,但到了中后期,增长反而平缓了。”

张溥却摇了摇头,说道开口:

“这个数据没错。”

“因为历年乡试的录取名额,皆有定额,它并非与人口增长完全同步!”

“国朝初时,战乱刚定,人心未附,是故应试人数增长较快。”

“但……但此定额,确实是慢慢增长的!过往未曾注意,如今看来……”

他抬头看向众人,语气竟也压不住那丝热切:

“这定额似乎与人口增长速度……并不相符!”

夏允彝兴奋地一拍手掌,接道:

“正是如此!国朝中期至今,举人定额虽有增长,却终究是慢慢而行。”

“而如今既已论证人口滋养之速,那这应试人数增长,就太过……缓慢了”

夏允彝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几乎说不出话来。

他万历四十六年中举,彼时不过二十二岁,是何等意气风发。

但随后万历四十七年,天启二年,天启五年,连续三科会试,全都名落孙山。

夏允彝有时候午夜梦回,也忍不住怀疑自己,是否此生再难得中……

其余在场之人,更都是张溥精心挑选的聪明人,到了这一步,谁还能看不出其中隐藏的关键?

最终,还是心直口快的张采,一语道破了天机。

“乡试及会试的录取名额,远远跟不上人口的滋长!”

他顿了顿,声音不自觉地拔高,带着一丝颤音。

“这天下的士子和官员,或许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亭中死一般的寂静。

鸟叫声、湖水拍岸声,和众人粗重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

所有人都彼此对视着,目光灼热,想说什么,却又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一个无比诱人,却又无比危险的念头,在每个人心中疯狂滋生。

最终,还是三试不第的夏允彝,颤抖着声音,第一个开口:“那……那我们,要不要……上疏?”

“上疏!肯定要上疏!”张采立刻点头,但随即又摇了摇头,“但现在不行,光凭这个,还是太单薄了。”

他转头看向史可法,急切道:“宪之兄,《乡试会序》之中,有记载历年各省的中举名额。若能将此补上,数据会更详实。我带了此书入京,回头便给你送去!”

张溥沉吟片刻,缓缓摇头。

“不行,这样还是不够。”

“如今吏治贪腐,财税空虚,贸然提议增加官职名额,朝廷哪里拿得出钱粮来安置?”

“再说,谁又能保证,官多了就一定是好事?我朝立国之初,便是吸取了前宋冗官之弊的教训!”

“要增官,需先解吏治之弊,再解财税之弊,最后还要拿出办法,来解这冗官之弊。这三座大山,哪一座是那么好搬的?”

众人被他这番话,问得哑口无言。

确实,官多扰民、冗官之弊,向来是士林公论,是政治正确。

夏允彝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被浇熄了大半,他遗憾地开口:“那……此事,难道就这么算了?”

张溥看着众人脸上各异的神情——有思索,有遗憾,也有像张名振、李若链那般,屏住呼吸,不敢开口的紧张。

他的心中,一团火苗却在熊熊燃烧。

众志可用!

此等大事,此等时机,正是我张溥乘势而起的绝佳机会!

他心中念头急转,已然下定了决心,正要开口。

史可法却抢先一步,激昂地说道:“为何不上疏!?”

“人多,地就要多,此乃征伐之策!”

“人多,官也当多,此乃教养之论!”

“道理既然是对的,又何须顾忌太多!我辈读书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不就是为了秉理而行吗!”

他一番话,再次点燃了众人的热情。

“是极!是极!”夏允彝激动地附和,“秉理而行便好了!宪之,我愿与你一同附署其上!”

“我也愿意!”

“算我一个!”

众人纷纷响应,刚刚冷静下来的气氛,再次变得狂热。

张溥见状,心中暗道一声“不好”,连忙开口。

“诸位且稍安勿躁!且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