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岂知拔刀图一快,竟叫恩人赴泉台!(第2页)

一场大案下来,叔父杖毙狱中,诚然称快。

但叔祖母、叔母、堂姐全都自缢,又何其惨烈?

株蔓牵连之下,歙县通邑之中破家百千。

此事做到此份上,他不仅仅是自绝于乡里,就连官场之中也将他视作猪狗狼犬一般的人物。

欲辩无言、欲辩无言啊……

这新朝,这新政,这朗朗乾坤,似乎蕴含着蓬勃的希望。

只是,这希望,他配得上吗?

他心中百味杂陈,忽然听到一声悠长的通传。

“陛下升殿——”

小太监清亮的声音响起,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众人纷纷离座,躬身下拜。

朱由检身着一身玄色常服,大步流星地走入殿中,径直来到最前方的御案后坐下。

“都平身吧。”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

众人起身。

吴孔嘉迅速收拾好翻涌的情绪,拿起纸笔,准备聆听记录。

这场会议,并非召对,也非觐见,陛下亲口命名为“拉通会”。

他们私下里也曾揣摩过圣意。

最终,还是黄立极的看法最被众人认同。

所谓“拉”,取自《周易》中“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之意。

所谓“通”,则取自“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意。

却没想到陛下,遍读史书之余,居然对周易也有所涉猎。

“好了,各位爱卿,”朱由检并未急着议事,他往椅背上一靠,脸上带着一丝笑意,“今日,就不议具体事务了。”

他扫视众人一圈,缓缓开口。

“新政之事,咱们聊了好几日,总算有了个眉目。”

“但这事不急,明日的朝会之前也聊不出最终的结果。”

“就按之前说的,定十一月一日为期,再留足一个月,让各位好好聊清楚,聊透彻。”

“至于今日嘛……”

朱由检顿了顿,目光落在了薛国观身上。

“薛卿,京师新政一期之事,可曾整理完毕?”

薛国观立刻站起身,躬身回道:“回陛下,所有结果均已整理完毕,呈交高太监处汇总了。”

“锦衣卫裁撤之事呢?”

田尔耕与另一名官员起身:“亦已封档最新结果,提交高太监处。”

“宫中裁员事呢?”

“宫中监察事呢?”

……

朱由检一个接一个地发问,被点到名字的官员一个个站起身来回应。

他问的,都是登基以来掀起的实务。

这其中有的刚刚开始,有的则进行到一半,有的却已经完成。

这些,全都是他登基以来,挑选出的,能够立刻着手,且触动利益较小的事情。

如今,新政将起,是时候将这些“小成果”,拉出来给群臣亮亮肌肉,画画大饼了。

——要吃肉,就得来得早才有肉吃,来得晚了只能去做小孩那一桌了。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高时明身上。

高时明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朗声道:

“回陛下,已确认文武百官、勋贵戚臣今在京者,共计一千六百四十九人参与朝会。”

“另,共计八十面屏风及所需材料均已备齐,各处引导的小太监皆从内书堂抽调,已排演多日,万无一失。”

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站起身,踱了踱步,再次看向众人。

“诸位之中,有些人是从朕登基之日起,便陪着朕辛劳至今;也有些人,是半途加入朕这个班子的。”

“大家辛苦了这么久,所行之事,看似不过内宫,不过京师。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他的语气变得柔和了些。

“今日,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发。再聊新政却是不缺这一天了。”

“朕想着,干脆和你们单独聊聊,看看你们有什么期望,或者有什么意见,咱们集采众志,才好继续往下前进。”

“等聊完,便都回家去吧,下午不必上值了。好好休整一番,明日,打起精神来,好好表现便是。”

众人面面相觑,多日忙碌之下,一时有些没反应过来。

最终,还是黄立极第一个反应过来,他领头叩拜于地。

“臣等,谢陛下恩赏!”

朱由检摆了摆手,转身走入了后堂的暖阁。

高时明立刻上前一步,对着黄立极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元辅,您先请吧。”

……

吴孔嘉默然地坐在原地,看着一位位同僚被叫进暖阁。

最开始是黄立极、成基命、杨景辰……

然后是秘书处的同僚们。

每个人进去的时间长短不一,长的不过一盏茶时间,短的甚至只有半刻不到。

出来时,各人神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面色振奋,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斗志;有的神情平静,似乎只是进行了一场寻常的谈话;也有的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而他,作为秘书处最早的五人之一,竟被排到了最后一个。

等待,成了一种无声的煎熬。

他一开始还有心情翻看几页公文,可慢慢地,心情却愈发焦躁,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了。

终于,秘书处的最后一人,齐心孝,从暖阁里走了出来。

他神色激昂,整个人仿佛在发光,见到吴孔嘉,他快步走来,一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