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八面玲珑(第3页)

 “这苏文将来入朝为官,将是我方一员得力干将!”张坤心想。 

 因为古代科举对文章的特殊要求,立场重要文章其次,苏文大胆猜测,如果不考虑才名影响的话,李白参加科举将很难考中。 

 他过得了诗词那一关,过不了后面的经义和策论两关。 

 按照李白的性格,写出的文章估计也不会放低姿态,他根本不知道朝廷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同时李白在策论上的见解也不会太高明。 

 也就是说如果李白参加科举,第一张试卷会得一百分。 

 第二张第三张试卷最多得个二三十分。 

 “苏锦绣的文章是极好的,只是他这字,略显平庸。”张坤道。 

 古代考官很看重字迹的,考生的字迹好会有很大加分。 

 从一个人的字迹就可以看出其家世背景。 

 想要把字写好,必须要经过大量练习。而练字用的纸,笔,墨全都比较昂贵。 

 寒门书生用树枝当笔在沙子上练字?不存在的。 

 树枝是硬的,毛笔是软的。 

 用树枝练字不但练不出一手好字,反而会越练越差。 

 简单的说,能写一手好字,就相当于开宝马入场,字写的差了,就相当于骑自行车入场。 

 后世一些女人在相亲的时候问对象是怎么过来的,这是在问出行方式吗?不是,是在用间接的方式,了解对方有没有钱。 

 家世背景好的当然更容易被录取,录取了就是一个不错的人脉。录取的考生一般都会尊主考官为师,之后加入考官阵营。 

 相比之下,录取寒门子弟好处极其有限。 

 科举取士是强强联手,而非扶贫。 

 当然,苏文是个例外,他虽然出身寒门,但凭借个人的努力,当上了冯家女婿。 

 录取苏文己经不是扶贫。 

 此外,字写的好,才能更好融入清流文官那个利益团体。 

 比如说有人想求他办个事,首接塞银子太低级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字拿去卖,卖高价,神不知鬼不觉完成利益交换。 

 墨宝,是清流集团的另一种流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