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汇聚八方人才(第2页)
这位传奇的将领,迅速成为凝聚人心的旗帜,他奔走呼号,联络各界,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在泉城轰轰烈烈地展开。
而更让这场运动拥有底气和吸引力的,是先锋军的存在。周辰麾下的这支劲旅,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让济南的抗日活动有了坚实的后盾。·搜*嗖·小/说?王′ ·勉¢沸-悦/渎!
不同于南方某些地方对抗日救亡运动的压制,山东地方政府在周辰的授意下,对这场运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集会得以公开举行,救亡报刊得以流传,爱国歌曲在街头巷尾唱响。
一时间,泉城这座饱受创伤的城市,竟奇迹般地成为了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
许多对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热衷内斗感到极度失望的南方学子,怀揣着救国理想,毅然背起行囊,告别桑梓,踏上了北上的艰难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正是济南。在这座流淌着血泪也燃烧着希望的城市里,他们渴望找到真正的救国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子们聚集的茶楼、进步书店、乃至露天的演讲台下,除了慷慨激昂的军事救国论调,还时常能听到另一种声音。
那往往来自一些穿着半旧但整洁的青色或灰色制服、面容饱经风霜、眼神却异常清亮的官吏,他们看起来像是山东官场最底层的办事员。
其中一位口才尤为出众的老吏,姓郑,人称“郑先生”。他常在人群聚集时,用他那带着浓重山东口音却又清晰有力的语调,讲述着“吏治救国”的道理。
“同学们,热血报国,上阵杀敌,自然是好汉!可你们想过没有?”郑先生环视着周围年轻而热切的面孔,“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兵源从哪来?军饷从哪出?枪支弹药从哪造?后方如何维稳?这一切,靠谁?”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带着历史的沉重感:“俺在衙门里干了大半辈子,从张宗昌那个‘三不知’(不知钱有多少,兵有多少,姨太有多少)的混世魔王时代就干起。那时候的山东官场是啥样?乌烟瘴气!贪官污吏敲骨吸髓,老百姓卖儿鬻女都交不够税!‘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多少好政策,到了那帮蛀虫手里,就变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这样的官府,别说救国,不把国家卖干净就算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