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左拥右抱
陈师长引经据典,从革命道义到战略需求,据理力争,强调河东对红军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他逻辑严密,言辞犀利,即使是最温和的陈述也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作为先锋军代表的林福生同样针锋相对,搬出“合作历史”、“避免生灵涂炭”的大义名分,更将阎锡山的强硬态度和太原、阳泉的军事联动态势作为筹码,隐隐施压。
知识分子的“火药味”很快弥漫开来。
后世有一段野史,是这么记载的:谈判桌上没有粗鄙的辱骂,却充满了引经据典的驳斥、对对手逻辑漏洞的精准捕捉、以及字字如刀的冷嘲热讽。
双方都是高学历的精英,深谙辩论之道,能将最尖锐的批评包裹在最文雅的措辞之下。
据说,当林福生再次强调周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善意”和太原不可撼动时,陈师长镜片后的寒光一闪,一句关于“假道伐虢”的典故引用,让对方代表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
拍桌子、厉声驳斥、甚至愤然离席表示“无法再谈”的场景,在谈判初期并非罕见。
更有传言称,在某个气氛极度紧张的下午,双方代表因某个条款细节争执不下,情绪激动之下动作幅度过大,导致几把不甚结实的椅子遭了殃,甚至需要勤务兵紧急更换。¨s′o,u·s+o-u`2\0-2`5+.?c¨o*m?
而当林福生看似无意间,实则极其精准地抛出了那份来自皖北的“夏收捷报”时,谈判室内的空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份“礼”的分量太重了,陈师长和他的助手们非常清楚,这份合作带来的不仅是眼前的粮食,更是深植于民心的依赖和未来可能被“卡脖子”的风险。
林福生适时地将话题引向未来可能的“秋收合作”乃至更长期的“农业互助”,其潜台词不言而喻:撕破脸,失去的将不仅是山西的立足之地,还可能动摇至关重要的皖北根基。
于是,在经历了初期的激烈碰撞、中期的反复拉锯之后,谈判桌上的风暴逐渐平息。
双方最终都展现出了务实的态度,在核心利益上找到了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