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莫斯科的看法(第3页)

 另一位将领若有所思地接话:“这一点可以理解。从行为模式上看,周辰显然更像一个纯粹的军人或强人政治家。 

 他可能不太在乎一个人内心真正信奉什么主义,而更看重这个人的能力、品行和实际行事风格是否与他富国强兵的目标相符。中共的人员恰好在很多方面符合他的用人标准。” 

 斯大林缓缓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用烟斗轻轻敲了敲桌面,透露了一个隐秘的信息:“我们在德国的‘红色乐队’和其他渠道,也曾发回过来自柏林高层的零星情报。 

 希儿元首本人似乎也注意到并评价过周辰。据传大概的意思是:‘周辰?一个典型的东方实用主义者。对他而言,只要交易条件足够让他的国家强大,他根本不在乎坐在谈判桌对面的是上帝还是撒旦。’” 

 这番来自敌人最高统帅的评价,为周辰的形象做了另一个侧面的注脚。 

 经过这一番深入的讨论和情报汇总,结论逐渐清晰。 

 斯大林最后拍板:“继续加强对东方同志的各种支持,他们是目前我们与周辰和先锋军之间最可靠、也可能是唯一的桥梁。 

 但我们绝不会亲自军事介入远东的混战。同时,开始非公开地撮合延安与济南之间的接触与合作。” 

 这时,他的目光忽然变得深邃:“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与信奉三民主义、且与我们关系复杂的国民党不同,周辰的先锋军虽然推行铁腕反腐、发展农工的政治方针,看起来颇有章法,但至今尚未提出一个统一、明确、系统性的意识形态主张。 

 他的阵营,在思想上还存在巨大的真空和可塑性。这片土壤,未来会生长出什么,值得我们谨慎地投下种子,并施加影响。” 

 克里姆林宫的这次会议,最终定下了苏联在未来一段时间对华政策的微妙基调:谨慎观察、间接影响,并开始尝试在思想层面为未来的东方巨邻,预先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