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诸葛亮密请许攸入辽东,袁绍欲卸任(第2页)
在公孙度的治理下,辽东地区有“强者不欺凌弱者,人多势众者不压迫孤寡,商人在集市交易时童叟无欺、价格公道。”的传闻,相对于动乱的中原,令士民趋之若务。
不过公孙度也不是个偏安一隅的,在势力渐成后,便找人装神弄鬼的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埋了一块型状与汉宣帝的冠石相似的大石头。?求°?!书d±?帮?ˉ~ *%免o费¥阅?读<
之后便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举行亲耕仪式,检阅军队,乘坐华美的鸾车,车驾前竖立九条飘带的旌旗,仪仗队手持牦牛尾装饰的旗帜,骑兵头戴羽饰奔驰护卫。
如皇帝一般!
细细一想,许攸也能猜得到诸葛亮的大概意图,不外乎看上了辽东的战略资源。
如士人、溃兵和流民、优质战马、盐场、矿场等,但诸葛亮又无法直接去征讨辽东,不能用武力来要求公孙度献上资源。
武力不能用,就只能用智力了,但刘备身边智谋之士本就匮乏,根本无力再安排一个智谋之士去辽东行计。
于是乎,诸葛亮就相中了许攸,更是对许攸的困境一目了然。
袁尚,许攸不能投。
袁谭,许攸不愿投。
袁熙、袁买,许攸压根没考虑过。
许攸能投的,也只有刘备!
随着袁绍威望的日益下降,想投刘备的能人志士也不少。
许攸想出头,就必须立有大功。
若依靠袁绍旧部的身份就倚老卖老,在刘备麾下是绝对不行的,刘备的内核决策层也不缺许攸这类的谋士。
许攸想要立大功,就只能接受诸葛亮的邀请去辽东,这也是许攸避祸苟命的途径之一。
再次看了信中内容后,许攸又将信放了回去。
目前并不是去辽东的合适时机。
许攸得先等袁绍做出最终的决定,才好仔细规划未来的路。
自许攸为袁绍提出三条路后,袁绍便将自己关在内屋不见人,就连刘氏也是避而不见。
而等袁绍走出内屋时,整个人也变得与往常不同了,竟给人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