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神纹本神
第314章 刘备曹操明争暗斗,短暂的和睦时期(第3页)
为使立场无可辩驳,刘备更当着天子使者的面,拔剑划地起誓:“天日昭昭!若不能荡清君侧,救天子于水火,吾刘备终此一生,绝不受卫将军之衔!誓以左将军之名,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如此血誓,不仅粉碎了曹操的“升迁”图谋,更将曹操钉在国贼位置上,尽显自己忠臣本色。
一计不成,曹操凶芒再露,双管齐下:
一面强塞刺史:从朝中精心挑选人选,任命为幽州、并州刺史,意图染指刘备的地盘。
一面派官纠察:派遣刺奸深入刘备控制的九郡三国,以“督查吏治”为名,实则搜罗构陷之材,打击刘备威信。
对此,刘备的应对亦是老辣至极:
一面法理正名:直接亮出朝廷当年任命高干为并州刺史、袁熙为幽州刺史的原始印绶与文书,强调二人“治州有方,吏民咸服”,以此强硬拒绝曹操派来的新人交接!
一面反戈一击:同时刘备又明面上表朝廷,实则是公告天下,怒斥曹操“打压异己,私行任免,乱我汉家州牧之制!”将祸水引回曹操头上。
见刘备巧借高干、袁熙作挡箭牌,曹操又祭出釜底抽薪之策:再表天子,称高干、袁熙“功勋卓着”,将二人征调入京为官,“以示天恩浩荡”!
高干、袁熙自然不能应诏入京。
抗旨自然不能明说,于是刘备就让两人玩起了“失踪术”
高干的部属称“高刺史已亲赴雁门,游说乌桓诸部归化大汉,此乃家国大计,刻不容缓!”
袁熙的部属称“袁刺史已急往上谷,敦促鲜卑各部效忠朝廷,事关北疆安危,不敢稍离!”
只要二人顶着刺史官衔在外“奔走国事”,即便朝廷的征召诏书到了,也得以“待其归而宣诏”为名延宕。
天子使者当然可以亲赴雁门或上谷宣旨,只是那塞外苦寒之地,强敌环伺,使者们敢不敢“深入虎穴”、能不能“巧遇”这两位遁迹的刺史,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出“官差外交”的戏码,也成了曹操一时也难以破解的僵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