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诸葛亮陈登兵围臧霸,竟遣书童劝降(第2页)

陈登忽然现身开阳城下,令臧霸惊愕不已:“陈登怎也来得如此迅速?”

很快,臧霸又反应过来,心头也忍不住多了几分惊惧:“难怪诸葛亮这几日未曾动兵,他是在等陈登北上开阳!”

前有诸葛亮围东莞城,后有陈登围开阳城,臧霸虽然有数千兵马在城外,但要同时对付诸葛亮和陈登,几无可能。

还未等臧霸思考出应对之策,又有探报称陈登正沿着沂水北上。

原来陈登见吴敦据城不出又遣使出城后,便断定开阳城内兵马不多,遂直接放弃兵围开阳城,直冲臧霸而来。

野外作战可比攻城作战容易多了!

若不是诸葛亮想迫降臧霸,陈登都用不着大张旗鼓的沿着沂水北上,直接联手诸葛亮来一场突袭就能将臧霸的营地击溃。

随着陈登在臧霸后方立寨,臧霸虽然有山险之利但也陷入了死地。

诸葛亮和陈登一北一南,直接控制了沂水的水源,最多三日,臧霸就会因缺水而军心混乱。

届时,即便臧霸不愿降,麾下将士也得逃下山投降。

依山险下寨的弊端就在此,一旦山被前后围住,也就失了水源,人不吃饭可以坚持七日,不喝水三日就得亡。

“臧相,山下有一少年求见,自称是诸葛亮书童王基。”

斥候的回禀,令臧霸更生不耐,都不用猜,臧霸也能明白诸葛亮的用意。

“孙观、孙康,安排刀斧手,给我将诸葛亮的书童吓回去!”臧霸的脸色极为难看,既有被围的焦虑,也有被轻视的怒意。

即便要遣使劝降,好歹也派个成年人来,喊个未成年的书童上山是何用意?

莫非也视我臧霸为小儿吗?

孙观、孙康对视一眼,本想相劝,又碍于臧霸的脸色不敢开口,遂去沿途安排刀斧手,想以此方式将诸葛亮的书童吓跑。

然而王基能当诸葛亮的书童,又岂会是胆怯之辈?

不仅没被刀斧手的凶悍吓住,反而还凑近端详了几个刀斧手的武器,更是点评“连武器都这么差劲,早知道就不来劝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