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王安石:不是哥们儿(第2页)
仁宗听得连连点头:“嗯...如此便好。只要他们安分,不生边衅,由他去吧。一个分崩离析的大理,未必比一个高氏独大的大理更利于我朝。”
这就是作为帝王考虑的实用主义。
这时,王安石却突然开口。
“沈正使,你在西南行驱虎吞狼之策,以夷制夷,成效卓著。不知沈正使对如今我大宋内部之积弊,可有良策?”
“譬如,冗官、冗兵、冗费,三冗沉疴,如附骨之疽,侵蚀国本,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
沈瑜心中暗笑,王介甫啊王介甫,你看你,又急!
早在舒州之时,两人其实就谈过这事,不过当时是关起门来说,沈瑜自然有什么说什么。^8′1~k!s.w?.^c!o?m¢
现在可是当着仁宗的面啊,仁宗是仁,但是也小心眼。
王安石当年考科举的文章,就写了一句孺子其朋。
孺子,也就是小孩的意思,这句话是周时,周公辅佐周成王说的。
原话为“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也就是说,孩子,以后跟大臣们要搞好关系啊。
仁宗一看,你给我当小孩?首接就把王安石从第一给划掉了,当时的第二第三分别是王珪与韩降。
根据宋时科举规定,这两人当时都己经是在朝官员了,不能评为状元。
这也就是为何仁宗要收回沈瑜的朝奉郎的官职。
所以让第西的杨寘(音同治)当了状元。
谁知道这状元刚当上,他的母亲去世,所以要回乡守丧,刚中状元就远离了京中权利核心,还有母亲去世的悲痛,杨寘没多久就病死了。
言归正传,王安石现在当着仁宗的面,自然是希望沈瑜把当时说的话再说一遍,也好暗示仁宗。
但沈瑜又不傻,可不想得罪自己老丈人。
他面上不动声色,故意用一种更接地气的口吻回答。
“王判官问得好啊。这三冗,确实像三座大山,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我在外面跑了一圈,看得更清楚。西南平叛,耗费多少?养那么多兵,不打仗的时候就是白吃粮饷!还有那些官儿,叠床架屋,人浮于事,俸禄开支海了去了!”
王安石眼睛一亮,以为沈瑜懂了他的暗示。“正是如此!沈正使果然目光如炬!那依你之见,当如何?”
沈瑜却不接他这茬,话锋一转,带着点后世人的油滑。
“王判官,道理谁都懂。可这良策嘛...就像大理那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动冗兵?几十万厢军裁撤下来,安置到哪?闹起事来谁兜着?你动冗官?得罪的是满朝朱紫,唾沫星子都能把你淹死!”
“至于冗费....嘿嘿,宫里的用度、宗室的供养、还有给辽国西夏的岁币,哪一样能轻易砍掉?”
他摊了摊手,一副我也很无奈的样子:“这就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猛药下去,可能人就没了。得慢慢调养,找准时机,一点点下针。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