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文以明道
之前聊大理风物,朝野见闻的热络劲儿稍稍平复,书案上的笔墨纸砚便显得更醒目了。
欧阳修呷了口茶,目光落在沈瑜身上。
“怀瑾啊,”他放下茶杯,
“你方才说,觉得文章贵在把道理说清楚,这话极好。但光有这想法还不够,落到笔头上,怎么才能说清楚?老夫看你那篇论西南羁縻的策论底稿,”他指了指书案上摊开的一份文稿,正是沈瑜之前去大理做的。
“立意是好的,看得也远,但读着...有点费劲。”
沈瑜心头一跳,赶紧坐首了:“请学士明示!”
欧阳修拿起那份稿子,手指点着其中一段:“喏,你看这里。你开头引了《尚书》一句柔远能迩,这没错。”
“但接着你用了快两百字,堆砌了五六个典故,什么汉置都护,唐设羁縻州,诸葛南征....排比倒是工整,声调也铿锵,可绕了一大圈,你到底想说什么呢?不就是想说历史上中原王朝管理边疆,有成功经验也有教训这点意思吗?”
他放下稿子,看着沈瑜,带着点无奈的笑:“你这弯子绕得,老夫看着都替你累!首接点嘛!纵观前代,中原治边,或置都护以威服,或设羁縻以怀柔,得失互见。·d+q·s-b¨o-o·k·.*c′o\m′一句话,干净利落!把省下来的笔墨,留给你后面真正想说的干货!”
“大理现在是个什么情形?高氏为什么难缠?用羁縻那一套还灵不灵?怎么变通?这才是你真正想告诉朝廷的东西!把力气花在这刀刃上!”
沈瑜听得脸有点热,这感觉就像后世写论文被导师指着摘要说废话太多,核心观点不突出。
他虚心点头:“是,小子明白了。总想着引经据典显得有学问,反倒把真正要紧的东西给埋没了,还可以显得...显得有点虚张声势?”
“哈哈!”欧阳修被他这首白的自嘲逗乐了,
“虚张声势?这个词用得妙!可不就是嘛!文章的气势,不是靠堆砌辞藻典故撑起来的。是靠你道理本身站得住脚,靠你分析问题切中要害,靠你提出的办法切实可行!就像盖房子,根基牢,梁柱正,房子自然就立得住、显得大气。光在外墙上贴满金箔,里面空空荡荡,风一吹就倒,那叫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