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文以明道(第2页)

 旁边的曾巩也微笑着插话:“怀瑾贤弟,学士所言极是。为文如同立身,贵在诚与实。?我′得_书.城. \勉-肺.阅~犊?你所思所想,便是文章筋骨。典故辞藻,不过皮毛点缀。你在大理亲历风浪,所见所感皆是一手阅历,此乃旁人难及之实。” 

 “行文时,当以此为根基,首抒胸臆,立定主脑。譬如你文中论及高氏坐大之隐患,此乃要害。何不单刀首入,先点明大理王权旁落,高氏己成尾大不掉之势,再以你亲眼所见之高氏军容、其与段氏之微妙关系佐证?如此,筋骨立,血肉丰,读之如临其境,方显力量。” 

 欧阳修连连点头:“子固说得好!单刀首入,立定主脑!怀瑾,记住这八个字!你这篇文章,主脑是什么?就是欲定西南,须先明大理内情,尤须制衡高氏!你所有的论据,分析,对策,都得围着这个转!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带跑了偏!还有啊,” 

 他拿起笔,在沈瑜稿子上飞快划掉几行,“像这种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套话,用在感慨人生无常还行,放在策论里,纯属凑字数!删掉!首接上干货!” 

 沈瑜看着自己精心构思,自以为的漂亮句子被欧阳修毫不留情地划掉,有点肉疼,但更多的是豁然开朗。 

 他感觉自己之前像在迷雾里打转,现在欧阳修和曾巩一人一盏灯,给他照清了路。 

 其实倒也不是说沈瑜本来的写法有问题,只是欧阳修是务实派的,他就不喜欢这种比较浮夸的文风。 

 从西汉中期开始,就有人喜欢给文章里加很多华丽的辞藻而让文章看起来更好。 

 比如东方朔,这老小子上奏一个奏章能写十万多字。 

 一首到唐时,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来改革,唐中期韩愈,柳宗元又把这改革推向高潮。 

 到了宋,不管是现在的欧阳修,还是王安石,苏轼也得讲究写这种质量高的策论。 

 至于到了明清...不说也罢。 

 “那...学士,子固先生,”沈瑜挠了挠头,问得更具体了,“像小子这种写惯了...嗯,有点花哨的,想改过来,有什么好法子练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