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嘉佑二年(第3页)

 “不放心你呀!”赵徽柔把怀里一个塞得鼓鼓囊囊的布包递出来, 

 “刚出锅的羊肉胡饼,还有参汤,用棉套裹着呢,进了场子赶紧吃点喝点,暖暖身子!这鬼天气!” 

 赵昕也献宝似的递出一个小巧的紫铜手炉,里面炭火烧得正旺:“哥,这个给你!你那个太小了,我这个暖和!我在宫里不冷!” 

 沈瑜接过还带着赵徽柔体温的布包和赵昕沉甸甸的手炉,笑着揉了揉赵昕的脑袋:“谢了,这个够劲!徽柔,你们快回去吧,别冻着了。放心,我没事。” 

 赵徽柔看着沈瑜眼中的自信,点了点头,轻声道:“嗯,等你考完。去吧,仔细些。” 

 沈瑜用力握了握她的手,又对赵昕笑了笑,转身快步汇入等待的队伍。 

 风雪中,小车的帘子放下,却迟迟没有离开。 

 考场内,一排排低矮狭小的考棚如同蜂巢,密密麻麻。 

 沈瑜找到自己的号舍,放下考篮。 

 号舍仅容一人转身,三面是墙,一面敞开对着通道,毫无隐私和保暖可言。 

 一张破旧的板桌,一张条凳,便是全部家当。 

 寒风吹进来,带着雪沫,冻得人手指发僵。 

 沈瑜先将赵昕给的大手炉放在脚边,又将赵徽柔准备的吃食和参汤放在考篮里保温。 

 他搓了搓冻得麻木的手,取出上好的笔墨,仔细研墨。 

 整个考场鸦雀无声,只有巡场兵丁沉重的脚步声和远处传来的压抑咳嗽声。 

 数千举子如同蛰伏的寒蝉,等待着决定试题的鼓响。 

 “咚!咚!咚!” 

 三声沉闷的鼓响,震彻贡院! 

 主考官欧阳修,在众多考官的簇拥下登上考场中央的高台。 

 在他身后,巨大的木牌被兵丁高高举起,上面用浓墨写着本次省试第一场,诗,赋的题目。 

 仁宗时期,宋的省试分为西场,诗赋,策问,论,经义。 

 诗赋自然不必多说,策问就等于申论,论则是作文,经义就是填空。 

 诗题:丰年有。 

 赋题:通其变使民不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