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欧阳公,压力太大了?
沈瑜的目光也瞬间锁定在诗题上,《丰年有》?
他心中猛地一跳!
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因为...后面写的出处错了!
沈瑜的脑子飞速运转。
上面清晰的写着此句出自《诗经》?
《周颂》里有《丰年》篇,开篇便是丰年多黍多稌,颂扬丰收,祈祷太平。
可这题目写的却是丰年有?而且....标注的出处是《大雅·丰年》?
《大雅》里哪来的《丰年》篇?!
《大雅》里只有《生民》《公刘》等讲述周人先祖功业的诗篇,以及《板》《荡》等讽刺诗,根本不存在名为《丰年》的诗!
这....这明显是命题失误!把《周颂》的篇名错标到《大雅》去了!
欧阳修....竟然犯这种低级错误?!
沈瑜心中瞬间了然。
这绝对是笔误,命题时一时疏忽,把篇名出处标错了。
《周颂·丰年》是标准的颂体,歌颂丰收,祈祷国泰民安,格调庄重。
而《大雅》则多述先祖功业或政治讽喻,风格迥异。\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
这标注错误,可能让举子们在立意上产生根本性的偏差....
沈瑜突然想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那次欧阳修命题失误事件。
现在当务之急是应对,既然题目是《丰年有》,核心还是丰年,无论出处标错与否,内容必须紧扣丰收,太平,感恩,祈祷这个《周颂》的主旨来写。
绝不能因为标注错误就跑去写《大雅》风格的讽喻,那才是真正的跑题。
沈瑜定了定神。无论题目本身如何乌龙,考试还得继续。他拿起笔,饱蘸浓墨。
宋时科举考的诗赋取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有六个韵脚。
就在沈瑜构思诗句之际,他的目光又扫到了第二道赋题。
通其变使民不倦赋。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意思是让变化了的事情畅通运行,就能使百姓不会倦怠,把它提升到神妙的境界然后进行教化,就能使百姓很快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