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欧阳公,压力太大了?(第2页)
讲的是变革之道要顺应规律,让百姓乐于接受。
但考题上写的赋题是,通其变而使民不倦赋...
多了一个而字。
虽然意思没大变,但严格来说,这违反了科举命题必须一字不易引述经典的铁律。!比/奇-中¢文¨王· ?最-鑫¢章/结?更~新~筷_
对于力求恢复经典原貌,反对浮华文风的欧阳修本人来说,这简首是...黑色幽默。
这个多出来的而字,同样属于命题不谨...
沈瑜心中苦笑,欧阳学士啊欧阳学士,您老人家这是....压力太大了吗?
一天之内,诗题出处标错,赋题多字,这传出去...他都能想象到朝中那些对欧阳修主持文风改革不满的守旧派,会如何抓住这两处小辫子大做文章了!
然而,对于考生来说,这多出来的而字,影响反而不如诗题出处错误那么大。
赋题的核心意思没变,通其变使民不倦才是核心。
只需紧扣《周易》原文,阐述变革之道贵在通变与使民不倦的关系即可。
至于题目里多一个字?那是考官的问题,不是考生的问题,照写无误。
沈瑜定了定神,将诗稿小心誊抄到正卷上,确保格式无误,字迹工整。
然后,他铺开新的稿纸,开始构思那篇关于变革的赋。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许多画面,大理高氏与段氏的权力更迭,侬智高之乱的根源与平息,汴京城里奢靡与贫瘠的对比,欧阳修力倡古文运动的阻力....
变革无处不在,如何通其变?如何使民不倦?这不仅是治国之道,亦是处世之理。
沈瑜提笔,在稿纸顶端写下。
通其变而使民不倦赋(既然题目如此,只能照抄。)
然后,开篇破题:
以圣人通变,其要在乎便民破题,接着铺陈古圣先王皆是因时通变,便利民生,故百姓追随不倦。
再论后世若拘泥古法,不察民情,强行变革,则民怨沸腾,变革必败。
最后点明通变之精髓,在于顺乎天而应乎人,以使民由之而不觉倦,安之而不知变收束。
赋文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但紧扣便民核心,文辞畅达,将务实精神和欧阳修教导的文以载道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