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刑赏忠厚之至(第2页)

 (这种赏赐不公,是养痈遗患,奖赏他的跋扈行为,那让忠诚良善的人情何以堪?这就是刑赏失当带来的灾祸,最终导致侬智高借机坐大,祸害边境!) 

 养痈遗患这个词的定型其实还没有,要等到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才首次用到,此处沈瑜首接抢占先机。~墈~书*君^ ?首?发- 

 反之,昔狄将军平侬逆,破昆仑关,功莫大焉。然朝廷赏功,不唯其斩首几何,更察其约束部伍,禁绝掳掠,使民复业! 

 (反过来,昔日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攻破昆仑关,功劳巨大。然而朝廷奖赏他的功劳,不仅仅看他斩杀了多少敌人,更考察他约束军队,严禁抢掠,让百姓恢复生计!) 

 此赏得其公,故士卒效命,百姓感怀!若只论军功,不问扰民,则赏一人而怨声载道,此赏之毒也! 

 (这种奖赏体现了公平,所以士兵愿意效命,百姓心怀感激!如果只看军功,不问是否扰民,那么奖赏一个人却导致怨声载道,这就是奖赏带来的毒害了!) 

 故刑赏之柄,操于上者,当如执秤,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疑罪,当存仁恕之心,疑功,当怀激扬之志,宁滥无遗。 

 (所以掌握刑赏权柄的人,应当像拿着秤杆一样谨慎!毫厘的差错,会导致千里的谬误!对于有疑问的罪行,应当心存仁厚宽恕,对于有疑问的功劳,应当怀着激励的志向,宁可奖励可能无功的人。) 

 然此疑字,非为昏聩开脱,乃在明察秋毫之后,仍存一念之仁,或励万夫之勇!若本末倒置,以疑为名,行苟且徇私之实,则国法荡然,人心离散矣! 

 (然而这个疑字,不是为昏聩糊涂开脱,而是在明察秋毫之后,仍然保留一丝仁心,或者为了激励万众的勇气!如果本末倒置,以存疑为名,行苟且徇私之实,那么国家法度就荡然无存,人心也就离散了!) 

 他点出疑罪从轻的原则,但强调这疑是建立在明察秋毫的基础上,是审慎之后的仁心或激励,而非糊涂官和稀泥的借口。 

 正是将后世疑罪从无的法则融入其中。 

 今观庙堂之上,或有勋旧恃宠,小过不究,寒微之士,微瑕见弃。或有聚敛之臣,剥民膏脂而邀厚赏,清廉之吏,守土安民而功不显。 

 (如今看看朝堂之上,或许有勋贵老臣倚仗恩宠,小过错不被追究,出身寒微的士人,一点小瑕疵就被抛弃。或许有搜刮民财的官员,剥削民脂民膏却能邀得重赏,清廉的官吏,恪尽职守安抚百姓却功劳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