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但尽人事,且听天命。(第2页)

 早在东汉时设立御史台,而唐时又设立谏官制度。 

 御史台是针对百官的行为来进行弹劾举报。 

 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其中的乌台就是指御史台,因为汉时御史台外的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将御史台称为乌台,也有说御史们乌鸦嘴的意思。!如^蚊,惘? !免`废/岳?独. 

 谏官则是针对君王的行为来进行规劝。比如魏征,就是谏议大夫。 

 而到了宋时,这两个部门合二为一了,成了台谏制度,也就是有名的台谏合流。 

 这本是真宗为了中央集权所做的,但是仁宗后面为了对抗刘娥,搞了一个谏院。 

 这一下也拔高了台谏的权利,御史台也可言谏,谏官也可以弹劾。 

 仁宗一朝,被台谏弹劾下去的宰相就有将近六十人,可以试想仁宗到底被言谏了多少次... 

 也正是因此,沈瑜的文章有了很好的出发点,那就是点明双向顺服的和谐。 

 正是因为仁宗广开言路,谦虚纳谏,才让臣子敢于说话。 

 想到这里,沈瑜提笔写下: 

 “圣人法天制命,莫贵乎巽。巽以行权,柔能克刚,顺乎天而应乎人,此君道之枢机也! 

 然,上以巽命,非徒卑己以下人也,贵在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舜好问而察迩言,禹拜昌言,此圣王之巽也。 

 陛下开天章阁召对,置谏院广言路,此即当世之“重申以巽命”也!君能巽,则臣下敢言,壅(音同雍)蔽不生。” 

 而接下来的部分则要提出臣子的顺,这顺则是为了帮助皇帝实现安民的政策而顺,非是作为佞臣来逢迎皇帝。 

 至于民监论中沈瑜的夸赞...自然是先当做视而不见了。 

 “下以顺承,非惟唯唯诺诺也,要在竭忠尽智,以能顺上意,济上德。 

 皋陶陈谟,伊尹训王,非曲意逢迎,乃以道济君,以能顺其安民致治之本心也。 

 故明君之巽,必得贤臣之能顺以辅之,上下同心,其利断金。” 

 到了最后一段结论,就要点明主旨,将结论与仁宗的政策所相连。 

 “至若黎庶,顺命之基,在于教化彰明,法度平允,使其知顺之利,明逆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