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民生工程:用暖炕热灶焐热民心(第2页)
各地的 “扫盲班” 也办得如火如荼。士兵们在营房外支起黑板,教百姓认字。藏族妇女卓玛学会写 “华夏” 二字时,特意让丈夫用酥油把字刻在石头上,摆在帐篷门口。冯宇翔看到这一幕,让人给每个扫盲班配发十块黑板、一百支铅笔 —— 这些文具都是从奉天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来的。
为了培养军事人才,冯宇翔还在金城创办 “西北陆军军官学校”,首批招收的三百名学员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墈?书^君/ !庚~新.最*快?开学典礼上,他亲自给学员们颁发刻有 “保家卫国” 字样的佩剑:“你们不仅要学打枪开炮,更要学各族语言 —— 能听懂百姓的话,才能守住他们的家。”
就在军队整编紧锣密鼓进行时,夏都城东的驿站迎来了一队特殊的客人。马不方和马红魁穿着崭新的绸缎马褂,正指挥家人将最后几件行李搬上马车。他们身后跟着二十名新华军士兵,虽然荷枪实弹,却始终保持着五步距离。
“爹,我们还能回来吗?” 马不方的小儿子马继祖抱着一个铜制的虎头枕,怯生生地问。这个枕头上的虎头是用金线绣成的,是马家祖传的物件。
马不方摸了摸儿子的头,目光复杂地望向城墙:“等西北太平了,或许能吧。” 他腰间的玉佩被新华军士兵换成了普通的玛瑙串,那原本是当年溥怡赏赐的翡翠带钩,此刻正静静躺在冯宇翔的保险柜里 —— 作为 “暂存” 的文物。
马红魁的妻子王氏正偷偷抹眼泪,她的首饰盒里少了一半的金银珠宝,都被换成了新华军开具的银票。“哭什么!” 马红魁低声呵斥,却在转身时将一张全家福悄悄塞进内衣 —— 照片上的十几口人,如今只有他们五人能同行。
负责护送的是新华军宪兵营的李少校,他检查完马车后,对马不方说:“马先生
放心,奉天城的宅子己经备好,带院子的三进房,跟您这府邸差不多大。每月还有三百块大洋的生活费,足够家用了。”
马不方扯了扯嘴角,没说话。他知道这 “优待” 背后是什么 —— 昨晚有个试图带着金银逃跑的远房侄子,被哨兵在城门口拦下,虽然没开枪,却被首接关进了看守所。
车队出发时,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有人扔来烂菜叶,骂声夹杂着唾沫星子;也有人沉默地看着,眼神复杂。当马车经过曾经的马家军司令部时,马不方突然掀起车帘,看到门口己经挂上了 “西北联防军后勤处” 的木牌,几个士兵正抬着一箱箱罐头往里搬。
“走吧。” 他放下车帘,闭上眼睛。车轴转动的吱呀声里,似乎还能听到当年自己在这里发号施令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