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新华工业新图谱(二)

 章学良首先要开启那些工业类礼包,这些礼包都是系统为了加快新华军控制区的发展,开出来的这些工厂、研究院、学校等都会由系统在半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并且这些奖励还会包含内部员工、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教职员工等。+q′s¢b^x\s?.?c,o\m¨ 

 做好准备后打开第一个工业礼包,“大型制药厂。” 章学良的声音裹挟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会议室清冷的空气里砸出闷响。他骨节分明的手指悬停在虚拟地图上北平的坐标,琥珀色灯光在指尖流转,仿佛要透过这层全息投影,将千年古都的地下脉络都看得透彻。 

 北平从来都不只是历史课本里的故纸堆。这座华北枢纽城市,坐拥津浦、平汉铁路编织的交通巨网,永定河畔的货运码头日夜吞吐着南来北往的物资,天然就是贯通南北医药流通的黄金节点。更重要的是,毗邻东交民巷的协和医院犹如一座知识灯塔 —— 那里的白大褂们手持欧美的最新医学文献,手术室里跳动着最前沿的医疗技术。 

 这般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恰似为现代医药产业精心打造的孵化器。一方面,平汉铁路的汽笛声能载着新制药品,以最快速度抵达长江沿岸的药铺;另一方面,协和医院的学术沙龙里,中外医学专家的思想碰撞,正悄然酝酿着本土化的医疗革新。这里不仅是药品输出的起点,更将成为东西方医学智慧交融的中转站。 

 他轻轻点击,调出系统提供的汉斯国拜耳公司合作协议副本。泛黄的电子文档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青霉素生产线、疫苗实验室的各项技术参数,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都精准得如同精密仪器的刻度。对外宣称投资两百万美元,由汉斯国医学专家牵头建设的这场医药盛举,实则暗藏玄机 —— 系统早己将全套设备清单传入他的脑海。 

 想象中的制药厂,充满科技感与专业性。我将从车间的整体布局、生产线细节、发酵罐运作等方面,运用更生动的描写和专业术语进行扩写润色,展现制药厂的先进与精密。*微·趣·小·税+ `免/费\岳.黩+ 

 推开未来制药厂的防爆玻璃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座银灰色的无菌车间,宛如三位身披铠甲的卫士,严阵以待。车间外墙采用纳米级抗菌涂层,经过特殊工艺打磨,表面光滑得如同镜面,在冷白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属特有的冷冽光泽。这些墙壁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药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 其独特的微观结构能有效抑制细菌附着,结合全封闭的气幕循环系统,将微生物入侵的风险降至最低。 

 沿着环形观察通道前行,五条智能化注射液生产线正在静默运转。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着透明的玻璃瓶,通过超声波清洗、等离子灭菌等十二道预处理工序后,才进入灌装环节。生产线上的 Ai 视觉检测系统每秒可捕捉数万张图像,任何微小的杂质、气泡或灌装量偏差都逃不过它的 “眼睛”。全自动化的流水线设计,配合负压隔离操作间,彻底隔绝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风险,每一支封装完成的注射液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的艺术品,承载着严谨与安全的承诺。 

 而厂区最核心的区域,矗立着十二台青霉素恒温发酵罐。它们如同沉默的巨人,正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嗡鸣,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科学的奥秘。这些圆柱形罐体首径达五米,庞大的身躯裹着蜂窝状绝热层,既像给罐体穿上了一层铠甲,又如同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