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新华工业新图谱(三)(第3页)

 最让赵连成眼前一亮的,当属 “大型农业科技研究所” 的选址规划。这座承载着现代

农业变革希望的科研机构,最终落户于金陵与北平之间的枢纽城市 —— 徐州。这座城市宛如一条天然的农业分界线,不仅是南北气候的交汇点,更坐拥多元的土壤类型。北方广袤平原上的旱作农业智慧,与南方水乡的水田耕作技艺,在此碰撞交融,为农业科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场。 

 在人才配置上,系统更是下足了功夫。八十名由系统调配的研究员,将以 “留美农业专家” 的身份进驻研究所。这些科研精英个个怀揣着前沿的农业科技知识,他们西装革履、踌躇满志的模样,俨然是华夏现代农业发展的 “梦之队”。 

 而他们肩负的首要任务,便是攻克培育抗倒伏杂交小麦这一关键课题。赵连成反复摩挲着系统手册上记载的亩产数据,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按照这个数据,小麦产量将实现前所未有的飞跃,这不仅意味着华夏的粮食产量将大幅提升,更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即将拉开帷幕。想象着未来农民们在丰收的麦田里欢笑,赵连成这位深耕农业多年的老学官,眼中不禁泛起激动的泪花。 

 “告诉农业部,下个月召开华北农业会议。” 章学良对门外的副官说,语气坚定。“让各省农会会长都来徐州‘参观’外国专家的试验田,就说是阿美利卡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项目。” 他摩挲着研究所的虚拟图纸,那里的土壤分析仪器精度能达到 0.1ppm,能精确分析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含量,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足以改变华夏农业 “看天吃饭” 的宿命,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