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京城风雪,一抔黄土问前路(第2页)

他看着林晚秋,像在看一个来自异次元的、可怕的生物。

他终于明白,这个女人,她要买的,不是认证,不是服务。

她要买的,是莱茵这个百年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那不容置喙的、定义“是非黑白”的公信力。

她要的,是一把来自西方的、最锋利的科学之剑,去斩断一个东方品牌的、最根本的文化之根。

“林小姐,”

克劳斯·施密特缓缓地,将那份合作意向书,推了回去,“您要的,不是商业合作。”

“您要的,是一场……战争。”

林晚秋微笑着,优雅地,端起了自己的茶杯。

“您说对了,先生。”

她轻抿一口茶,淡淡地说道,“而且,是一场,我已经提前预知了结局的战争。”

……

也就在这场关于“标准”的战争,在京城那温暖如春的国宾馆里,被正式宣判的同时。

江建国,正蜷缩在一列绿皮火车的硬座车厢连接处。

车厢里,挤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他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

他自己则靠着冰冷的车皮,就着一口凉水,啃着一个从家里带来的、早已变得像石头一样硬的黑面馒头。

他的目的地,也是京城。

他没有介绍信,没有门路,更没有预约。

他只有一个从电话黄页上抄下来的、模糊的地址,和一个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否能敲开的大门中国农业科学院。

他知道,他不能等。

他不能等林晚秋的“认证报告”出来,将他所有的努力都定义为“垃圾”之后,再去被动地反击。

他必须抢在她之前,为自己的产品,为自己那条来之不易的供应链,找到一个同样权威、甚至更加不容置疑的“理论靠山”。

他要找的,不是商人,不是官员。

他要找的,是这个国家,在农业科学领域,真正的“国家队”。

三天三夜的颠簸后,当江建国背着那个黑色的人造革提包,站在农科院那栋充满了苏式风格的、庄严肃穆的主楼前时,他感觉自己像一粒被风吹到这里的、微不足道的尘埃。

门口的警卫,拦住了他。

“同志,你找谁?有预约吗?”

警卫的眼神,充满了审视与戒备。

“我……我想找一位,研究辣椒育种的专家。”

江建国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皱巴巴的“大前门”,递了过去。

警卫没有接,只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我们这儿的专家,都是国家级的,忙得很,哪有时间见你?没介绍信,赶紧走,别在这儿耽误事。”

江建国的心,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

他知道,这条路,比他想象的,还要难走一万倍。

他没有硬闯,也没有争辩。

他只是退到路边,在那棵光秃秃的白杨树下,像一尊石像,一站,就是一整个下午。

他看着那些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行色匆匆的知识分子,从他面前走过。

他知道,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掌握着能改变他命运的钥匙。

可他,却连跟他们说上一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天,渐渐黑了。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他的脸上。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之际,一个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风风火火的年轻人,从他面前冲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