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一抔黄土,三代人的红线(第3页)
“孙教授,您说,我们这个‘板椒’,除了辣,它里面的辣椒素,和别的辣椒,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能不能变成一个,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
“老师傅,咱们这个土壤,既然重金属不容易被吸收,那是不是说明,它对某些特定的营养元素,比如铁和锌,反而有更好的富集效果?这个,能不能变成一个,写在包装上的‘卖点’?”
一场奇妙的、跨越了阶层与知识壁垒的“头脑风暴”,就在这间小小的实验室里,激烈地,进行着。
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他们那些躺在故纸堆里的、冰冷的数据和理论,原来,还可以像这样,被赋予鲜活的、充满了市场价值的“生命”。
而江建国,也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认识到了自己手里那份“天火”,究竟是怎样一件,足以颠覆整个行业的、无价的瑰宝。
第四天早上,当一份份详尽的、盖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鲜红印章的分析报告,摆在桌上时。
孙立平拿着最后那份基因序列比对报告,冲了进来,脸上,是无法抑制的、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般的狂喜!
“老师!出来了!比对结果出来了!”
他激动得语无伦次,“这个‘板椒’的基因序列,和我们国家种质资源库里,所有已知的辣椒品种,都有超过15%的差异!它……它是一个全新的、从未被发现和记录过的……古老的地方独有种!”
“按照国际命名法,我们……我们有权,为它,重新命名!”
孙庆华扶着桌子,看着那份报告,那双苍老的手,在微微发抖。
他仰起头,看着天花板,眼角,竟有泪光闪烁。
他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那颗真正属于中国,能代表中国辣椒之“魂”的种子。
今天,他终于,找到了。
他转过身,看着江建国,这个将“希望”带到他面前的、其貌不扬的老农。
他那双浑浊的老眼里,第一次,露出了真正的、发自肺腑的敬意。
“江同志,”
他声音沙哑地说道,“你,为我们国家的种质资源保护,立了大功。”
“这个新品种,它的命名权,应该属于你。”
江建国看着那份报告,看着那串他根本看不懂的、却又无比珍贵的基因序列图,他沉默了很久。
然后,他缓缓地,摇了摇头。
“不,孙教授。”
他看着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一字一顿地说道,“这个名字,不属于我。”
“它属于,养育了它的那片土地。属于,守护了它几百年的,那些最质朴的农民。”
“如果可以,”
他的声音,变得无比郑重,“我希望,它的新名字,能叫【沙河·红一号】。”
他要的,不是个人的荣誉。
他要的,是一张能代表整个沙河镇、代表那上百户椒农的、足以对抗任何“国际标准”的、用科学与民族大义共同铸就的……
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