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一颗糖,两种未来的味道(第2页)
孙庆华的脸上,却没有丝毫波澜。
他只是冷笑了一声。
“迈耶先生,你们德国的土地,是几十万年前,由冰川运动形成的冲积平原。你们的土,很‘干净’,但也像一张白纸,缺这少那。所以,你们需要用最纯净的肥料,去精准地,补充它所缺乏的元素。”
他弯下腰,从地上,抓起一把那混合了石灰的、黄得有些发白的土。
“可我们这里,是祁连山下的戈壁滩。我们的土,是几百万年来,由风沙和岩石,共同铸就的。我们的土,天生就富含各种矿物质。你口中的那些‘重金属’,在我们这片碱性土壤的特定环境下,恰恰是维持土壤活性、促进作物风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
“你用你家厨房那套精美的西餐餐具标准,来评价我们这口用了五千年的、能炖下整只羊的铁锅。迈耶先生,你不觉得,这很……傲慢吗?”
汉斯·迈耶的眼中,第一次,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被冒犯的神色。
但他依旧保持着职业的冷静。
“教授,我尊重您的经验。但科学,只相信数据。”
他划开第二份报告,“第二,我们对你们的灌溉水源,也就是那口备用井的水,进行了检测。我们发现,水的硬度,以及其中的氟化物含量,严重超标。长期饮用或使用这种水源灌溉,会对人体的骨骼和牙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这一次,不等孙庆华开口,江建国却先一步,笑了。
他走到一个正在用井水和泥的妇人旁边,从她手里,接过那个粗瓷大碗,当着所有德国人的面,“咕咚咕咚”,将那碗在他们看来如同“毒药”的井水,喝了个底朝天。
他抹了抹嘴,看着汉斯·迈耶,用一种最平淡的语气说道:“迈耶先生,我们沙河镇的人,祖祖辈辈,喝这口井里的水,喝了几百年。我们这里,走出过全县,乃至全省,最多的兵。因为我们这里的后生,骨头,都比别处的人硬。”
“你说的那个什么‘氟化物’,我们不懂。我们只知道,这水,养活了我们,也让我们,站得比谁都直。”
汉斯·迈耶,彻底沉默了。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用逻辑和数据来解释的、巨大的悖论里。
他所带来的那套建立在“普世价值”之上的、冰冷的科学体系,在这片充满了“特殊性”与“生存智慧”的、东方的土地面前,第一次,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他看着眼前这两个男人,一个,是中国最顶级的科学家,另一个,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
他们之间,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却又坚不可摧的线,将他们和这片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而他,和他所代表的一切,都是局外人。
“最后一个问题,孙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