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期颐之年(第2页)

 每一个字组合在一起,仿佛是战场上射出的漫天箭雨,射在众人的心头。 

 “人证物证俱全,铁证如山,按律,谋杀期亲卑幼者,斩!” 

 王玄策最后一句话,如同一道无形的寒气扫过全场。 

 死寂。 

 无数双眼睛望向那个如同一截枯木的老妇人,悲悯、同情、不忍的情绪在人群中无声地弥漫、发酵。 

 “张王氏!” 

 李恪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角落,“所述案情,你可认罪?” 

 张王氏依旧保持着垂首的姿势,对一切置若罔闻,一动不动。_三¢叶^屋_ +已,发~布,嶵′芯!漳¨截? 

 “张王氏,蜀王在问你话!” 

 旁边的衙役低声提醒。 

 那老妇人似乎被惊醒,极其缓慢地抬起了头。 

 她的目光茫然地扫过威严的公堂,扫过那些穿着官袍的人,最后,空洞地落在李恪脸上。 

 “认...认罪...” 

 她的声音嘶哑微弱,“是...是我...毒死了...我儿子。” 

 她又低下了头,干裂的嘴唇微微翕动着,发出几乎听不见的呓语,“儿啊...是娘...对不起你...黄泉路上莫怕...等等娘...娘很快就来找你...” 

 这断断续续、字字泣血的低语,瞬间引爆了压抑己久的情绪! 

 “蜀王开恩啊!” 

 一个汉子猛地跪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石砖上。 

 “张婆婆是好人!她杀儿是没办法啊!” 

 “求殿下饶了张婆婆吧!” 

 “她苦了一辈子啊!” 

 “青天大老爷,您睁开眼看看,发发慈悲吧!” 

 悲声西起,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冲垮了公堂的肃穆。 

 前排的百姓纷纷跪倒,后排的也拼命往前挤,伸长了脖子,挥舞着手臂,哭喊声、哀求声汇聚成一片震耳欲聋的声浪,冲击着堂上的每一个人。 

 衙役们紧张地维持着秩序,棍子横在身前,额角都冒出了汗珠。 

 “肃静!肃静!” 

 班头喊得嗓子冒烟,然而,人群的骚动并未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少人的目光投向高士廉,这位老成持重的都督,或许能说上话。 

 更有人开始低声咒骂,说蜀王年纪太小,不懂人间疾苦。 

 就在这乱哄哄的时候,人群深处,忽然传来一阵极其轻微的骚动,拥挤的人群竟自发地向两边分开一条窄窄的通道。 

 两名壮汉搀扶着一位颤颤巍巍地老人从人缝中走了出来。 

 老人太老了,须发皆白,背脊佝偻,每一步都走得摇摇晃晃,看得周围人心惊胆战。 

 他枯瘦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卷用粗麻布写就的东西——那布上,赫然是暗红发黑、触目惊心的字迹! 

 血书! 

 他的出现似乎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汹涌的哭喊声与骚动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一点点地平息下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复杂地追随着这位仿佛从时光深处走来的老人。 

 空气凝固了,只剩下他脚下布鞋摩擦地面的沙沙声,以及那沉重得如同背负着山岳的喘息。 

 老人代表了什么? 

 是时间本身? 

 是这片土地上沉默的见证? 

 李恪在高高的公案后,一首沉静如水的面容终于有了变化,当看清那老人手中血书的瞬间,他猛地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