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李二与李承乾走了

 李二与李承乾终于要走了,这让不少人舒了一口气,他们待在益州越久,风险就越高。¢w′o,d!e*s¨h^u-c′h¢e.n`g?._c?o?m′ 

 不过,在回去之前,他们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都督府。 

 李二端坐在主位,他的面前摊开了一份厚厚的卷宗,正是高士廉对李恪五年计划的修正版本。 

 李承乾坐在下首,身姿端正,目光沉静。 

 他的面前也有一份卷宗,是副本,快速扫过上面的内容,他脸上的惊讶之色越来越浓,不过,一想到李恪治理万年县的手段,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高士廉随意地坐着,这份计划,他梳理得再清晰不过,将李恪那些看似天马行空,实则环环相扣的蓝图勾勒得清清楚楚。 

 李二看得极慢,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 

 “承乾。” 

 李二忽然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关于盒伙人商行依托驿站构建物流体系,以及其与未来税制革新的关联,你如何看?” 

 李承乾几乎没有思索,平静道:“父皇,儿臣以为,此策一举三得。” 

 “其一,驿站本为朝廷所设,商行介入,分担维护成本,盘活闲置资源。” 

 “其二,商行物流畅通,买卖行为快速形成闭环,按照三弟的说法,货币流通加速,税源自然丰沛。” 

 “其三,以驿站为节点,依托商行遍及乡野的触角,未来税银押运、地方税赋稽核、乃至朝廷政令传达与地方舆情收集,效率与安全性都将倍增。” 

 他顿了顿,赞叹道:“以商养政,以政促商,这是一步妙棋,而且对利润分成、监管权责划分、驿站人员双丑管理架构等都有了初步的设想,虽显稚嫩,但方向明确。” 

 高士廉在一旁听得暗自点头,李承乾一番分析,切中肯綮,并非无的放矢。 

 李二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住了,他抬起头,认真地看着自己的长子,带着几分探究,又好像是在重新认识。!白\马!书.院* ~勉_沸¢悦¨黩¢ 

 他又连续问了几个问题,涉及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模型的关联、新式农具推广与土地制度潜在冲突的化解预案、甚至是对奇珍异宝街吸引世家豪强资本进入益州后可能带来的利弊博弈...... 

 李承乾的回答依旧从容不迫,条理分明。 

 他不仅熟知计划内容,更能指出其中隐含的风险与机遇,甚至能结合朝堂的现状,推测某些政策若推广全国可能遇到的阻力。 

 他的见解未必尽善尽美,却展现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大局观和对实务的深刻理解。 

 李二沉默了,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在他胸中翻涌,似欣慰,像惊讶,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对儿子己然成长的迟来认知。 

 他习惯了李承乾的稳重、谦和,却忽略了他这份稳重之下,悄然滋长的方方面面。 

 同样,他最熟悉的李恪,上蹿下跳、惹是生非是家常便饭,但这份计划书中又展现了另外一面。 

 固然,其中很多地方都显得稚嫩,然而,从战略的发展来看,却将不少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拆解成了可行路径的执行力,甚至,还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对人心和利益的洞察与利用。 

 李二第一次对李承乾和李恪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有些心头微堵,又隐隐透着一丝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