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谋冢欧阳少羽

第26章 儒蚀汉城·汉阳书院(第2页)


 赵知府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随即恢复平静:“竟有此事?多谢穆大人告知。下官定当责成仵作、捕快详查,给大人一个交代。”他回答得滴水不漏,但语气平淡,毫无惊诧或重视之意,仿佛在说一件寻常的治安案件。


 穆之试探着追问:“死者书生打扮,颈部有勒痕,似是被人谋害后移尸掩埋。不知近日汉城及书院周边,可有类似案件或学子失踪上报?”


 赵知府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动作从容:“汉城文教昌盛,士子云集,偶有学子因学业压力或家事不告而别,亦是常情。至于命案…近来治安尚可,并无大案上报。大人提及的这起,想必是流窜匪类所为,下官定当严查。”他巧妙地避开了“类似案件”的问题,将事件定性为孤立的匪患,并将责任推给“流窜匪类”。


 穆之心中冷笑,面上不动声色:“如此,便有劳赵大人了。若有进展,还望告知。”他看出对方无意深谈,甚至有意遮掩,便不再多言,寒暄几句后便告辞离开。


 知府衙门的态度,非但未能解惑,反而让疑云更浓。


 离开府衙,穆之立刻安排人手,从不同渠道打探消息。


 阿月:市井茶馆。 她换上了一身不起眼的布衣,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悄然出现在城中几家热闹的茶馆、酒肆角落。她只需静静坐着,点一壶最便宜的茶,那敏锐过人的耳力便能捕捉到四面八方传来的零碎言语。


 “…听说了吗?城南李家的二小子,在书院读书那个,前儿个说去访友,再没回来…”


 “…不止他呢,西街王秀才家的独苗,说是失足落水…可那孩子水性好得很…”


 “嘘…小声点!别乱嚼舌根!书院的事,也是我们能议论的?小心祸从口出!”


 “唉…秋闱快到了,这节骨眼上…怕是…唉…”


 “张府的大管家昨天又去书院了,听说是因为进献新编的什么‘范文集’给山长…”


 零散的对话拼凑起来,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近些时日,确实有数名出身寒门的学子“失踪”或“意外身亡”,时间点都卡在秋闱将近。人们讳莫如深,提到书院和张府时,更是充满忌惮。


 慕婉儿:医馆药铺。 她以游方医女的身份,带着药箱,走访了几家较大的医馆和药铺,借口交流医术或购买药材,旁敲侧击。


 在一家医馆后院,她“偶然”听到两个抓药的学徒低声嘀咕:“…前阵子送来的那个溺水的,王记米铺的儿子,师傅验的时候说…那口鼻里的泥沙有点怪,不像是活水里的…”


 另一家药铺的老掌柜,在慕婉儿询问一味安神药材时,摇头叹息:“唉,最近这安神药卖得多了,都是些读书人家的下人来买,说家里少爷备考,心神不宁…可这心神不宁,怎么还连着出事…”


 医馆的记录含糊其辞,死因多被简单归为“失足落水”、“突发恶疾”或“意外”,但从业者的私下议论,却透露出诸多不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