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薪火

梅雨季的沪市总笼着层朦胧水雾,云锦阁乡村分社的木质长廊上,杨垚灵将外婆织的蓝印花布窗帘系好,细密的雨丝趁机飘进来,沾湿了案头未干的设计稿。三个月前抢救室外撕心裂肺的哭喊犹在耳畔,此刻看着外婆坐在绣架前教孩子们穿针引线,她摩挲着旗袍暗袋里的银顶针,终于能安心地长舒一口气。

 

“垚灵姐姐!”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歪歪扭扭的绣帕跑过来,“我绣的蝴蝶翅膀总是对不上!”杨垚灵蹲下身子,指尖拂过布料上歪斜的针脚,忽然想起自己初次学绣时,外婆也是这样不厌其烦地纠正她。

 

“要像这样,顺着纹路走。”她握着孩子的手,银针在素绢上划出流畅的弧线,“就像小溪顺着山势流淌,蝴蝶翅膀的花纹也有自己的‘山路’呢。”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远处传来林叙白与教育机构代表的交谈声,偶尔夹杂着外婆爽朗的笑声。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国际时尚杂志《vogue》的专访邀约。杨垚灵犹豫片刻,将消息设为未读。自外婆出院后,她推掉了所有商业活动,连巴黎高定时装周的邀请函都静静躺在抽屉深处。她知道,那些璀璨的舞台暂时不属于自己,此刻更珍贵的,是眼前这份脚踏实地的传承。

 

“在躲清闲?”林叙白不知何时走到身后,西装肩头洇着雨水的痕迹,“国际非遗保护协会想邀请你去日内瓦分享‘传统+科技’的设计理念。”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手中的绣帕上,“当然,如果你想...”

 

“叙白,你看。”杨垚灵打断他,指着院子里嬉闹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眼里的光,比任何聚光灯都明亮。”她起身将湿透的宣纸挪到干燥处,“我想先把乡村分社的课程体系完善,让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老祖宗的手艺有多美。”

 

林叙白轻笑,从公文包里拿出平板电脑:“巧了,我刚和教育部门谈妥合作,准备在全国二十个非遗重镇建立研学基地。”屏幕上跳出项目计划书,“每个基地都配备vr设备,孩子们戴上眼镜,就能‘穿越’到苗寨看银匠打制头饰,去苏州学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