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薪火(第2页)

 

杨垚灵的眼睛亮了:“就像把整个非遗世界装进盒子里!但...”她突然皱眉,“资金投入太大,单靠集团...”

 

“所以我找了投资人。”林叙白点开另一个界面,国际艺术基金会的Logo赫然在目,“他们看重的不仅是商业价值,更认可我们‘让非遗活在当下’的理念。”他握住她的手,“垚灵,你总说传承不是固守,而是让传统与时代共舞。现在,是时候迈出这一步了。”

 

雨不知何时停了,斜阳穿透云层洒在绣架上。外婆戴着老花镜,正手把手教几个年轻人绣苗绣中的“双凤朝阳”纹样。杨垚灵走过去,发现她们用的不是普通丝线,而是混纺着发光纤维的新型材料。

 
 

“这是实验室新研发的?”她拿起丝线,在光线折射下,丝线竟泛起类似萤火虫的微光。外婆得意地笑:“是那个戴眼镜的小伙子送来的,说让老手艺也赶赶时髦!”

 

林叙白笑着解释:“和it的材料团队合作开发的,白天吸收光能,夜晚就能持续发光12小时。”他指着墙上的设计图,“我设想用这种丝线绣制夜光风筝,让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飞时,就像点亮了银河。”

 

杨垚灵的心跳陡然加快。这个想法,与她构思已久的“非遗星空计划”不谋而合——用现代科技重现传统节庆的璀璨场景,让年轻人在沉浸式体验中爱上古老技艺。她突然抓住林叙白的手腕:“我们可以在每个研学基地举办‘非遗夜宴’!用全息投影还原庙会,让孩子们穿着发光的传统服饰...”

 

“再用无人机组成各种纹样的天幕!”林叙白接过话头,两人对视一眼,眼中皆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外婆看着他们手舞足蹈的模样,笑着摇头:“年轻人啊,想法比我的绣线还乱。”话虽如此,却悄悄把新丝线收进绣篮,准备研究新的针法。

 

接下来的日子,云锦阁乡村分社变成了创意孵化场。白天,杨垚灵和外婆带着孩子们研习传统针法;深夜,她与林叙白连线海外团队,讨论科技与工艺的融合方案。有次调试全息投影设备到凌晨,林叙白发现她靠在绣架上睡着,发梢沾着丝线,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碎的影。他轻手轻脚地披上外套,却被她突然抓住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