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天府(第2页)

 

这座新鲜出炉的群岛,总陆地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拥有极其丰富的地形地貌和精心设计的训练区域,足以满足新军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各种高强度训练需求。

 

顾承安降落在岛屿最高峰,神念再次扫过,仔细检查着岛屿的每一个角落,从宏观地貌到微观植被,确保一切都完美符合他的预期。

 

“完美。”他低声自语。

 

顾承安站在峰顶,俯瞰着这片即将用鲜血与汗水浇灌、见证新军浴火重生的土地。

 

他深吸一口气,意念再次发动,下方演武场上的新军士兵们只觉眼前一花,下一秒已然整齐地出现在群岛主岛屿的一片开阔训练场上。

 

随着系统提示音在每位士兵脑海中响起,告知他们已抵达训练基地,士兵们迅速整理队列,目光投向前方,充满了对未知训练的期待与无法抑制的紧张。

 

士兵们能清晰地望见不远处的海岸线,听到海浪拍打沙滩的哗哗声,闻到空气中咸湿的海风气息。

 

顾承安的身影出现在队伍前方,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你们的第一课——抢滩登陆。这是战争中最复杂、最残酷的作战形式之一。你们将分批乘坐登陆艇,在敌军的猛烈火力下冲击并夺取滩头阵地。记住,这里是天府,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你们汲取教训、快速成长的代价。每一次‘阵亡’后,你们都会在后方复活点重生,保留战斗经验和记忆。珍惜每一次机会,用敌人的‘炮火’淬炼自己!”

 

随着顾承安指令下达,数十艘二战时期风格的Lcvp(人员和车辆登陆艇)在海面上浮现,士兵们按照班组编制,迅速而有序地分批登船。

 

第一波次的十余艘登陆艇载着近一个连的兵力,引擎轰鸣着,缓缓驶向数公里外的预设滩头阵地。

 

海浪不断拍打着船舷,艇内空间狭小而压抑。士兵们有的紧握着冰冷的81-1步枪枪身,有的低声相互打气,还有不少年轻的面孔因紧张和晕船而显得有些苍白。

 

“警告:敌军火力点已激活,战斗开始!”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在所有参训士兵脑海中响起。

 

刹那间,远方的海岸线上火光冲天!预设在沙丘、椰林及混凝土工事内的红军g-42通用机枪率先开火,那特有的、如同撕裂亚麻布般的急促嘶吼声响彻海滩,曳光弹组成的火链疯狂地扫向海面和逼近的登陆艇。

 

部署在侧翼高地的81 grw 34迫击炮也开始怒吼,炮弹接二连三地落在登陆艇周围,炸开巨大的水柱和致命的破片。更有隐藏在反斜面工事后的75 pak 40反坦克炮进行直瞄射击,试图精准摧毁登陆艇。

 

咸涩的海风混杂着柴油的废气和硝烟的味道,掠过颠簸的Lcvp。新兵们透过溅满水花的舷窗,死死盯着那片被火光和烟尘笼罩的海岸线。

 

“滩头三原则!标记威胁-火力压制-交替跃进!你们将要面对的是由g-42机枪火力点、迫击炮曲射火力、pak 40直射火力、s型跳雷和铁丝网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连排级指挥官通过喉震麦克风在通讯频道里嘶吼着,试图压过战场噪音。

 

当第一艘Lcvp的跳板“哐当”一声砸在浅滩的沙地上时,死亡的交响曲骤然拔高到顶点。

 

首批跃入齐腰深海水的突击班士兵,立刻遭到了来自多个方向交叉火力的残酷洗礼。

 

布置在椰林暗堡中的g-42喷吐着火舌,7.92x57毛瑟弹瞬间穿透了几名士兵的身体,将他们钉死在浑浊的海水中。

 

一个小组试图利用弹坑作为掩护,却触发了预埋的s型跳雷(“弹跳贝蒂”),钢珠破片无情地横扫四周,小组瞬间失去战斗力。

 

“左翼沙丘!g-42火力点!请求迫击炮压制!”一名班长在无线电里狂吼。

 

后方炮排的75山炮和连属60迫击炮开始尝试进行火力支援,但对于这些初上“战场”的炮兵来说,在颠簸的海面上进行观测和弹道计算,再将炮弹精确覆盖到目标,显然极其困难。

 

几轮炮击要么落入大海,要么偏离甚远。交叉火力网如同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暴露在滩头开阔地带的生命,战术面板上代表队员状态的绿色光点成片地黯淡下去。

 

第二波次攻击在后方复活点迅速重组。这一次,士兵们明显吸取了教训。

 

他们开始尝试利用登陆艇作为临时掩体,步兵排的pkp机枪手在班组掩护下,冒险在浅水区架设机枪,对暴露的敌方火力点进行短促而猛烈的压制。

 

突击班的士兵们也开始注意利用烟雾弹(虽然效果在海风下不佳)和地形(弹坑、礁石)进行小范围的交替掩护跃进。

 

然而,红军的防御体系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严密。隐藏在伪装工事里的迫击炮观察员不断将坐标传给后方炮组,精准的曲射火力总能在新兵们刚刚建立立足点时便将其摧毁。

 

一队士兵试图用gp-25榴弹敲掉一个顽固的机枪巢,却被侧翼隐藏的另一挺g-42打了个措手不及。

 

直到第七次重生,某炊事班出身的列兵张大胆,在一次匍匐前进中偶然发现:每当一波较大的海浪涌上滩头,会短暂地模糊一处位于礁石区的德军观察哨的视线,这个间隙大约有5-7秒。

 

他立刻将这个发现上报。连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由老兵(相对而言,指复活次数多、经验较丰富者)组成的精干突击队,利用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渗透。

 

这支临时组建的“海龙”小队携带81-1短自动步枪,在pkp机枪的远程压制和迫击炮的掩护性射击吸引敌人注意力的同时,趁着浪涌,涉水低姿快速接近礁石区。

 

他们成功地摸到了观察哨附近,用手榴弹和近距离扫射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哨兵。但就在他们准备引导后续火力或进一步渗透时,不慎触发了连接到哨位的绊发式照明弹和警报器,瞬间暴露了位置,引来了红军预备队的猛烈反扑和迫击炮的集火覆盖,整支小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被迫“阵亡”撤回。

 

“第十九攻击波次,注意炮火协同!步兵排发起冲击,炮排进行压制射击,重点清除两翼威胁!”随着指挥体系的逐渐磨合成熟,新军的进攻开始展现出章法。

 

75山炮终于找到了感觉,精准的炮弹开始落在红军纵深的迫击炮阵地和指挥所附近。

 

连属60迫击炮则专注于压制滩头一线的机枪火力点。突击班利用火力间隙,以班组为单位交替冲击,pkp机枪提供持续的压制火力,步枪手则利用地形快速跃进,并用枪挂榴弹清除残余火力点。工兵开始使用携带的炸药包和简易破障器材清理铁丝网和障碍物。

 

第二十三次冲锋,奇迹终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一连和二连主力几乎同时发起了决定性的总攻。

 

他们采用了更加灵活的三三制突击队形,班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前排士兵利用地形和战友的火力掩护,不断向前推进;中部的pkp机枪组持续对可疑目标进行压制性扫射;后排的掷弹筒小组和步枪榴弹手则随时准备敲掉突然出现的威胁。

 

当一名戴着象征连队荣誉的龙纹臂章的士兵,一脚踹开红军滩头指挥所(一个加固的沙袋掩体)的木门,将冒着烟的手榴弹扔进去,随后用81-1步枪将里面试图反抗的红军军官击倒时,系统提示音终于在所有幸存士兵的脑海中响起。

 

那声音此刻听来恍若天籁: “叮!滩头控制权已夺取。本次抢滩登陆训练结束。综合评价:甲等。平均阵亡次数:22次。最终伤亡交换比:1:7.9。”

 

当系统提示音落下,疲惫不堪却又兴奋异常的士兵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海滩上,幸存的士兵们或相互拥抱庆祝,或瘫坐在沙地上大口喘气,或默默检查着武器装备。

 

顾承安站在高处,望着这片狼藉的“战场”和士兵们劫后余生的场景,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这些来自农田、市井的青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脱胎换骨。

 

就在士兵们稍事休整、总结经验教训之时,顾承安已将注意力转向了天府主大陆。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稳固的后勤保障。新军要想真正形成战斗力并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自主的生产体系。

 

顾承安瞬移回到主大陆,选择了一片远离训练区、靠近资源富集点的开阔地带。

 

这片土地平坦而广袤,地质稳定,能源接入便利,是建设大型工业基地的理想之所。

 

他心念一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业城市全息模型出现在他面前的空中。这座模型精细入微,展示了包含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能源、电子、纺织、食品加工等45个工业大类,涵盖200个中类,细分至650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