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劫后余生
残阳如血,将疏勒城残破的城堞染上一层悲壮的殷红。
硝烟尚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焦糊与尘土混合的刺鼻气味。
城墙内外,无数火把次第点燃,跳动的火焰映照着一张张疲惫不堪却又带着劫后余生庆幸的脸庞。
郭元振,这位须发皆已染霜的老都护,依旧如同一尊雕塑般矗立在城楼之上,目光复杂地凝视着城外。
那里,一支与他认知中任何军队都截然不同的队伍——“甘泉义军”,正在有条不紊地打扫战场。
他们分工明确,一部分人迅速收拢己方和友军阵亡将士的遗骸,用白布覆盖,神情肃穆;
另一部分人则在救治伤员,无论是安西军的老兵还是他们自己的袍泽,都一视同仁,动作专业而迅速;
还有一部分人,则在警戒四周,收集可用的敌军武器装备,焚烧无法带走的尸体以防瘟疫。
没有喧哗,没有争抢,只有高效的协同和近乎冷酷的专业。
郭元振的内心,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深潭,激荡起层层叠叠的波澜。
他原以为,今日便是他的死期,疏勒城将与他一同化为大周西陲一座忠勇的丰碑。当敌军的旗帜第一次插上城头,当他拔出佩剑,准备率领最后的亲卫与敌巷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时,心中除了慷慨赴死的悲壮,竟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激动”。
他将以最壮烈的方式,完成一个大周忠臣的使命,他的名字,郭元振,将与这座城池共存,青史留名,激励后世。
然而,这支从天而降的“甘泉义军”,用他们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雷霆火器”和匪夷所思的战术,硬生生将疏勒从陷落的边缘拉了回来。
城保住了,安西……似乎也亡不了了。这意味着,史书上或许不会再有他郭元振浓墨重彩、以身殉国的一笔。
一股强烈的失落与茫然,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的心房。他甚至有些恍惚,不知道自己是该庆幸,还是该……遗憾?
但这种复杂的情绪并未持续太久。
他看到城楼下,那些从断壁残垣中探出头来,眼中带着惊恐、迷茫却又夹杂着一丝微弱期盼的疏勒百姓;
他听到远处传来压抑的哭泣声,那是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的妇孺;
他还看到那些虽然衣衫褴褛、伤痕累累,却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胜利而重新燃起一丝希望之火的安西老兵……
郭元振深吸一口气,胸腔中那点个人的荣辱得失,仿佛被这沉甸甸的现实碾碎,随风而逝。
安西的存续,远比他个人的虚名重要千百倍。
数十万军民的安危,远比史书上的一段文字沉重万分。
如果这支援助团,这支神秘的“甘泉义军”,真的能给安西带来一线生机,能让这片浸透了炎黄子孙鲜血的土地不再遭受异族的蹂躏。
那么,他郭元振个人的青史留名,又算得了什么?
他意识到,这支援助团带来的,可能是安西真正的希望,一种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希望。
“都护,”一名亲兵小心翼翼地靠近,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城外的方振将军和嗣业公子求见,说是有要事与都护商议。”
郭元振缓缓转过身,努力挺直了有些佝偻的脊背,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狼狈。他整理了一下早已破损不堪的甲胄,沉声道:“请他们上来。另外,传令下去,让将士们稍作休整,但不可懈怠,敌军主力虽退,但未必不会去而复返。”
“遵命!”亲兵领命而去。
片刻之后,方振和李嗣业并肩走上了城楼。方振一身与普通士兵无异的土黄色作训服,沾染着战斗的尘埃,但神情沉稳如山,目光锐利,仿佛能洞察人心。
李嗣业则显得风尘仆仆,但眉宇间的英气与自信,却比离开疏勒时浓厚了何止数倍,手中紧握着那杆在战斗中大放异彩的“神火铳”。
“末将方振,参见都护!”两人走到郭元振面前,同时抱拳行礼。
郭元振的目光在两人身上逡巡片刻,最终落在方振身上,语气复杂地开口:“方将军,今日疏勒之围,全赖贵军出手相救。郭某……代疏勒全城军民,谢过将军大恩!”说着,他竟要屈身行礼。
方振连忙上前一步,双手稳稳扶住他:“郭都护言重了!我等皆为炎黄子孙,同气连枝,守望相助乃是应有之义。况且,嗣业也是您的义子,我等此来,便是奉‘安平’之命,前来支援安西,共抗外侮。”
郭元振顺势直起身,目光转向李嗣业,眼神中充满了审视与探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与自豪:“嗣业,你……很好!真的长大了,也变强了。你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李嗣业心中一热,眼眶微微泛红,恭敬道:“孩儿不敢忘义父教诲。若非方将军和‘安平县’的栽培,孩儿依旧是当初那个鲁莽无知的少年。”
郭元振微微点头,他知道,有些事情,已经到了必须开诚布公,做出决断的时候了。他引着两人走到城楼内一处相对安静的箭垛旁,屏退了左右的亲兵,只留下最心腹的几人。
“方将军,”郭元振开门见山,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贵军今日所展现出的战力,郭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那些……‘雷霆火器’,威力惊天动地,绝非凡品。郭某冒昧一问,贵部背后,这‘安平县’,究竟是何方神圣?可是……可是朝廷终于记起我们这些西陲孤儿,另派了援军?”他依旧抱着最后一丝幻想,希望这股力量是来自遥远的中枢长安。
方振摇了摇头,神情坦诚而郑重:“郭都护,实不相瞒,我们拥有一些……特殊的技艺和传承,得以制造出这些军械。此次前来,是受了‘燕山盟’魏廷先生的联络与重托,亦是我‘安平’高层的共同决策,旨在援助危难中的安西同胞,共御外敌。”
边锤小县之地,竟能发展出如此强大的武备?
他心中疑窦丛生,但方振的坦诚,以及昨日那实实在在的战果,又让他无法轻易怀疑。
“郭都护,”方振继续说道,“具体的事务,稍后可由负责联络与后勤的魏廷先生与您详谈。今日一战,虽然暂时击退了敌军主力,但吐蕃与西域诸国的威胁并未解除。疏勒城已残破不堪,兵力损失惨重,城中粮草军械亦是捉襟见肘。当务之急,是如何整合力量,重建防务,以应对下一次,或许会更加猛烈的危机。”
郭元振默然。方振所言句句属实,字字锥心。今日若非甘泉义军如神兵天降,疏勒早已城破人亡。
单凭安西残存的这点力量,根本无力应对下一次同等规模的进攻。他甚至不敢想象,如果敌人卷土重来,没有了这支援军,疏勒的命运将会如何。
他沉默良久,仿佛经历了一场艰难的内心挣扎,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抬起头,看向方振,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那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方将军,郭某有一不情之请,还望将军能够应允。”
“都护但讲无妨。”方振平静地回应。
“安西军……经此一役,已是名存实亡。郭某虽忝为都护,却深感无力回天。”
郭元振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怆,却也有一份释然,“若将军不弃,郭某愿将安西残余兵马,尽数交由将军整编、指挥!只求将军能庇护安西百姓,保我大周西陲这一线生机!郭某……愿奉将军号令!”
此言一出,连李嗣业都吃了一惊,他没想到义父会如此果断地交出兵权。
方振与李嗣业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不出所料,却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郑重地对郭元振一抱拳:“都护深明大义,方某佩服!此事体大,还需上报安平,并与都护详定章程。但请都护放心,我‘安平’此来,便是为了保境安民,共御外侮。只要都护信得过我们,我们必不负所托,定让安西重焕生机!”
……
次日清晨,疏勒城都护府那间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正堂内,气氛庄重而肃穆。
郭元振换上了一身相对整洁的官服,虽然面带倦容,但精神却比昨日好了许多,眼中带着一种决断后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