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劫后余生(第2页)
他的对面,主位上端坐的正是方振,他神情沉稳,目光锐利,虽未着戎装,却自有一股军人的刚毅之气,令人不敢小觑。
魏廷则坐在方振的下首,依旧是那副文质彬彬的模样,戴着金丝边眼镜,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不时与郭元振目光交汇,点头示意。李嗣业则陪坐末席,神情专注地聆听着。
“方将军,”郭元振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郑重与探究,“昨日郭某所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结果。安西如今的局面,将军也已亲眼所见。若无强援,覆亡只在旦夕。郭某虽食大周俸禄,身为大周之臣,忠于朝廷之心,天地可鉴。然安西孤悬域外,朝廷音讯断绝,久无援兵,如今已是油尽灯枯,无力自保。贵部所展现出的雷霆手段与精良军械,令郭某大开眼界,也让郭某看到了一线真正的希望。若将军能助安西渡过此劫,郭某愿以安西现有的一切,作为回报,但求能保全这方土地和百姓。”
方振微微颔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郭都护的忠诚与安西将士的勇武,我等在来此之前便已有所耳闻,深为敬佩。我代表‘安平’而来,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也希望与都护开诚布公:”
“其一,稳定安西局势,保境安民。安西是抵御西域诸胡及吐蕃东进的最后一道屏障,安西若失,则河西不宁,中原亦将受到威胁。这不仅关系到安西百姓的生死存亡,也关乎我‘安平县’在整个西域地区的长远战略布局。”
“其二,建立稳固的战略支点与互利的合作基础。安西地处丝绸之路要冲,若能恢复秩序,不仅能打通一条重要的商路,使物资得以流通,更能成为我们共同对抗外敌、辐射影响力的前沿基地。‘安平’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物资,安西则有广阔的土地和亟待恢复的民生,双方合作,利在长远。”
“其三,便是共同的敌人。吐蕃狼子野心,西域诸国反复无常,他们是我等共同的威胁。唇亡齿寒,面对强敌,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手抗争。”
方振顿了顿,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安平’拥有领先于此世的农耕、制造及军事技术,昨日战场上所见的军械,只是我们实力的一部分。我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帮助安西重建防务,恢复实力。我们的目标是建立长期、稳定、互惠的战略合作关系,并非一时兴起的援助。”
方振的言辞直接而坦诚,没有过多的外交辞令,却充满了军人特有的果决和力量感。
他所描绘的“安平”的实力和长远规划,让郭元振心中更为震动,也让他对这股神秘力量的认知更加清晰。
郭元振默默听着,心中波澜起伏。对方展现出的强大实力、清晰的战略目标以及坦诚的态度,让他不得不认真对待,也让他看到了安西真正的希望所在。他最关心的,依然是安西的未来和指挥权的问题。
“方将军快人快语,郭某大致明白了。”郭元振沉吟片刻,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方振,“若依将军之意,安西日后当如何?军事指挥又当如何安排?”
方振似乎早已料到他会有此一问,直接抛出了早已拟定好的方案:“我建议,将安西残余老兵与我部带来的甘泉义军骨干,以及后续我们能动员的力量,正式合编,成立新的‘安西都护府军’,简称‘新安西军’。郭都护德高望重,仍为安西最高统帅,继续担任安西大都护一职,主持安西民政事务,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军事指挥、军队训练、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具体的作战部署,则由我全权负责。如此,方能统一号令,整合力量,形成最强战力,应对未来的严峻挑战。”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略微一凝。郭元振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对方如此直接地要求军事全权,心中还是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毕竟,这是他坚守了一辈子的权力。
就在这时,一直含笑静听的魏廷适时地开口了,他的声音温和而富有亲和力,如同一缕春风,缓和了堂上略显紧绷的气氛:“郭都护,方将军所言,句句皆是肺腑之言,也是为了安西的长治久安,为了能更有效地对抗强敌。我燕山盟与安西素有渊源,对都护和安西将士的忠勇更是钦佩不已。此次能有幸作为中间人,联络并促成‘安平县’方将军他们前来援助,亦是希望能为安西尽一份绵薄之力。”
魏廷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继续说道:“都护仍为安西大都护,名正言顺,统管民政,这是安西稳定的基石。而军务之事,瞬息万变,尤其面对强敌,更需令行禁止,统一调度。方将军所部战法新颖,军械精良,由他来主持军事,整合安西军力,正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日后,安西军务有方将军这样深谙韬略、手握神兵的将才主持,定能无往不利。而在民生恢复、商贸往来、物资互通等方面,我燕山盟也愿与都护府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共同致力于恢复安西的繁荣。相信在方将军的铁腕治军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安西定能扫清阴霾,重现昔日丝路明珠的荣光!”
魏廷的话,巧妙地从燕山盟的角度表达了对合作的支持,并为未来的多方面合作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既肯定了方振军事主导的必要性,也给了郭元振足够的尊重和未来的期望,使得方振提出的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郭元振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看着方振坚毅的面庞,又看了看魏廷诚恳的微笑,最后目光落在李嗣业充满期盼的脸上。他知道,这是安西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好的出路。
“好!”郭元振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而坚定,“便依方将军和魏先生所言!从今日起,安西所有兵马,尽归方将军节制调遣!郭某,唯愿安西能长存,百姓能安居!”
“都护深明大义,方某必不辱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方振起身,郑重地向郭元振抱拳行礼。
协议达成,堂内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随后,双方又就一些细节进行了商议。
比如,新安西军的粮草军饷,前期主要由“安平县”通过燕山盟的渠道提供,待安西秩序恢复,生产步入正轨后,再逐步实现自给自足。
李嗣业因在甘泉血战和疏勒解围战中功勋卓着,不仅勇猛过人,更展现出难得的沉稳与战场嗅觉,且他熟悉安西军情,又深得方振信任,经方振提议,郭元振欣然同意,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新安西军”副将之一,兼任先锋营统领。
其职责不仅是统兵作战,更重要的是协助方振整编和训练安西旧部,并作为“安平”带来的军事理念与安西传统军制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
协议既定,堂内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却也多了一份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郭元振虽然交出了军权,但精神反倒矍铄了几分。
对他而言,安西的存续高于一切。如今有了方振这样一位能带来实质性援助和先进战法的强援主持军事,他肩上的万钧重担仿佛卸下了一半。
他将精力转向民政,与魏廷开始详细商议城中百姓的安置、伤员的救治、以及亟需的粮草、药材等物资的调配问题。
而方振,则没有片刻耽搁。
当日下午,他便在李嗣业的陪同下,巡视了疏勒城内外所有安西军的营地。眼前的景象,比他预想的还要残破。
安西老兵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许多人身上带着尚未痊愈的伤。他们的武器,五花八门,保养也谈不上精良,弓弦松弛,刀剑卷刃者比比皆是。
营地内弥漫着一股伤病、汗水和绝望混合的气味。然而,当方振那身与众不同的作训服和沉稳如山的气度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眼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好奇、敬畏,以及在绝望中挣扎出的微弱希冀。
昨日那场酣畅淋漓的逆转之战,他们是亲历者,那些“神火铳”喷吐的火舌,那些轰然炸响的“霹雳弹”,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