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劫后余生(第3页)
方振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观察,仔细地询问。他向老兵了解他们过去的编制、擅长的战法、以及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仿佛能看透每个人的内心。李嗣业则在一旁适时地解释和补充,消除老兵们的疑虑和不安。
傍晚,方振召集了安西军中所有还能理事的校尉、旅帅、队正等中下级军官,以及甘泉义军的骨干,在都护府的演武场上举行了一次简短却意义重大的会议。
“诸位!”方振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演武场的每一个角落,“从今日起,安西军与我甘泉义军,将合编为‘新安西军’!由我,方振,负总责,统一指挥!”
台下,安西军的军官们神色各异,有茫然,有期待,也有人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和疑虑。毕竟,他们追随郭都护多年,突然要听命于一个来历神秘的“外人”,心中难免复杂。
“我知道,你们中很多人对我,对‘安平’,都还很陌生,甚至有所怀疑。”方振的目光扫过众人,“这很正常。信任,不是靠言语说出来的,是靠行动做出来的,是靠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打出来的!”
他语气一转,变得铿锵有力:“但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慢慢熟悉和磨合!吐蕃人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西域诸国的豺狼也正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安西军’打造成一支真正的铁军!一支能够痛击一切来犯之敌,能够守护这片土地和我们身后父老乡亲的铁军!”
“我向你们承诺三件事!”方振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所有将士,一视同仁!无论你是安西旧部,还是甘泉义军,只要服从军令,奋勇杀敌,便能得到应有的奖赏与晋升!反之,懈怠怯战,违抗军令者,军法无情!”
“第二,我们将为‘新安西军’提供远超以往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让兄弟们吃饱穿暖,有利器在手,不再赤手空拳地去和敌人拼命!”
他指了指身后几名甘泉义军士兵手中崭新的步枪和他们携带的标准化装备,“这些,未来都将是你们的标配!”
“第三,我们将引入全新的训练方法和战术理念!或许会很辛苦,或许会颠覆你们过去的认知,但我保证,这些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你们的战力,减少你们在战场上的伤亡!”
方振的话,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在安西军官们的心中炸响。一视同仁的承诺,精良装备的诱惑,以及对提升战力、减少伤亡的保证,都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尤其是那些在昨日战斗中见识过甘泉义军厉害的军官,眼中更是燃起了热切的光芒。
“当然,”方振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我也有要求!那就是——绝对的服从!从此刻起,我的命令,就是军令!有不服者,现在可以站出来!有畏难者,现在也可以退出!我‘新安西军’,不留孬种,不养闲人!”
演武场上一片寂静,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方振身上,感受着他身上散发出的那股不容置疑的威势和决心。
片刻之后,一名满脸虬髯,断了一臂的安西老校尉猛地踏前一步,用他仅剩的右臂捶胸,嘶哑着声音吼道:“末将王铁山,愿随方将军,死战到底!”
“愿随方将军,死战到底!”
“愿随方将军,死战到底!”
如同点燃了引线,越来越多的安西军官站了出来,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在残破的疏勒城上空回荡。
劫后余生的庆幸,对强大力量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在这一刻,压倒了所有的疑虑和不安。
方振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收服这些百战老兵的心,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他要用“安平县”的铁血纪律和先进理念,将这些散兵游勇,锻造成一支真正的现代化军队。
夜色渐深,疏勒城内,点点灯火顽强地亮着。城楼上,郭元振凭栏远眺,听着演武场方向隐约传来的口号声,苍老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安西的命运,从这一刻起,或许真的要改写了。
……
整编命令消息传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甘泉义军的士兵们大多欢欣鼓舞,这意味着他们正式成为了“官军”,有了更光明的前途。
而安西的老兵们则心情复杂,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于将指挥权交给一个外来的“方将军”感到不服和疑虑,但更多的人,在亲眼目睹了昨日甘泉义军的恐怖战力后,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整编工作在方振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首先是人员甄别和思想统一。所有原安西军士兵和甘泉义军士兵,都要重新登记造册。
方振和王忠亲自出面,向老兵们解释整编的意义,强调新安西军的目标是保卫家园,驱逐外敌,任何人只要忠于安西,忠于大周(对外口径),服从命令,都将一视同仁。
对于那些实在无法接受或有异心的,则发放一些遣散费,令其回家务农。
紧接着是军官任命。除了李嗣业担任第一团团长外,原甘泉义军的几名优秀营连级指挥员,以及安西老兵中一些有经验、有威望且愿意接受新战术的军官,都被提拔任命到新的岗位上。
这种新老搭配的方式,既保证了指挥体系的顺畅,也照顾了老兵的情绪。
然后是装备换发和编制改革。所有新安西军士兵,统一换装援助团提供的土黄色56式作训服,头戴同色作训帽或钢盔。这种简洁实用的军服,让整个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军队编制完全按照援助团提供的现代化标准进行:以团为基本战役单位,团下辖若干步兵营,营下辖若干步兵连,连设指挥部、步兵排、机炮班,装备轻机枪和60迫击炮或50掷弹筒。
炮兵连则装备75毫米山炮和107毫米火箭炮。
换装仪式上,当安西老兵们第一次穿上笔挺的新军服,第一次摸到冰冷而充满力量感的56半自动步枪时,许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乖乖,这铁家伙,比咱们以前用的破弓烂弩强太多了!”一名老兵抚摸着56半,爱不释手。
“听说这枪不用一箭一箭地射,能‘砰砰砰’一直打?”另一名老兵好奇地问着旁边甘泉义军的“老”兵,其实也才训练了几个月。
“那是!这叫半自动!还有那‘大盘鸡’,‘哒哒哒’一扫一大片!还有那能炸开花的‘铁疙瘩’手榴弹和gp-25榴弹,厉害着呢!”甘泉义军的士兵们不无骄傲地向“新战友”们科普着。
援助团的技术人员和教官们,也开始系统性地对安西老兵进行“技能书”普及。
新旧军事体系的碰撞与融合,在训练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兵们虽然一开始对那些复杂的口令和战术动作感到不适应,但他们丰富的战场经验和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一旦与新装备、新战术结合起来,便爆发出惊人的潜力。
而原甘泉义军的士兵,则在与老兵的交流中,学到了更多沙场生存的技巧和血性。
李嗣业作为第一团团长,每天都泡在训练场上,与士兵们一同训练,他的威望在军中迅速建立起来。他既有郭都护义子的身份,又有实打实的战功,更重要的是,他能熟练运用那些新式武器,并向老兵们耐心讲解。
郭元振也时常来到训练场,看着焕然一新的军队,看着士兵们高昂的士气,他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知道,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安西的希望,就在这些年轻的士兵,就在这些崭新的武器,就在方振和魏廷这些神秘的“燕山盟”人身上。
疏勒城,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支融合了铁血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崭新军队,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