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古法传承 三晒三蒸(第3页)
他心里不停的盘算着,脚步轻快地走向堆放杂物的小屋,挑选了几块看上去还算结实的木板,又转身去了海边。海边的风带着微微的咸味,吹拂着他的脸庞,让他感到格外的清醒。他找到自己家那艘破旧的小船,小心翼翼地从上面拆下一些不再需要的旧木板,虽然有着前世的经验,但是出海毕竟是大事,加上以前王建国还出去没回来,王大海决定求稳,有了钱,还是要找专门的修船师傅来把船好好的修理一下。
夜幕降临,王大海知道炭火烘干的环节至关重要。王大海把从渔船拆下来的旧木板架进临时搭起的烘炉,火苗“轰”地窜起来,映得满屋子红彤彤的。可没成想,一阵穿堂风突然灌进屋子,火苗猛地窜高,差点燎到屋顶的茅草。
“快扇风!”王建国大喊一声,抄起板凳上的蒲扇就冲过去。刘桂兰也不闲着,赶紧往炉子里添湿柴压火。秀兰则护住一旁的海参,生怕它们被火星溅到。一家人手忙脚乱,却配合得越发默契,很快就控制住了火势。
“这柴火可比下氧的海水还难伺候!”王大海抹了把汗,调侃道。全家人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秋老虎发威,日头像火球似的挂在天上。王大海和秀兰每隔半小时就跑去翻晒海参,王大海搬来爹磨好的青石板,压在油纸边角上,防止海参被风吹跑。顺手在屋里拿出在供销社买的防潮油纸,仔细铺在竹匾底层,把才把烘过的海参小心摆上去。
滚烫的苇席把他们的手掌烫得通红。“再晒下去,我都要变成咸鱼干了。”秀兰汗如雨下,口中也在嘟囔着,但手却根本没闲着,还是仔细地把每一只海参都翻了个面。王大海看着心痛,皱了皱眉头轻声说道:“你怀着宝宝,这事还是我来...”
只是没想到秀兰笑着坚定的摇了摇头,他知道她的性子,倔起来根本不会听这些话,虽然嘴上抱怨,但是活可没少做。想到这些他只能他默不作声地把盛满清水的木盆往秀兰脚边挪了挪,又把翻晒用的竹夹子调了个方向,柄朝着她。
正午时分,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晒参的苇席被风掀起一角,眼瞅着就要被吹跑。“快拦住!”王大海大喊一声,整个人扑在苇席上,用身体死死压住。一家人也冲过来帮忙,四人在风中奋力拉扯,像极了与风搏斗的斗士。
四人齐心协力,终于把苇席重新固定好。这时,豆大的雨点砸落下来,却只下了几分钟就停了。“老天爷这是跟咱们开玩笑呢!”王建国喘着粗气说道,一家人看着彼此狼狈的模样,忍不住又笑了起来。
当带着阳光温度的干海参装进麻袋时,每个人的手上都多了新伤。王大海的掌心被炭火烫出了水泡,秀兰的手指被参刺扎得通红,刘桂兰的腰累得直不起来,王建国的伤腿也肿得老高。这些新添的伤痕,和竹匾里那些皱巴巴、带着盐霜裂纹的干海参一样,成了这个夏天,这间破屋里,最珍贵的勋章。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三日‘三晒三蒸’的艰辛,也烙印着一家人齐心向前的那股子狠劲和盼头。
秀兰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海参,开心地说:“虽然样子丑了点,但这可是咱们全家的心血!”王建国郑重地拍了拍王大海的肩膀:“大海,好样的!以后咱就踏踏实实地干,比啥都强。”
刘桂兰已经开始盘算着:“这些海参卖了钱,先给建国抓几副县城李大夫开的药,他那腿耽误不得了!再给秀兰买点红糖红枣补补气血,怀孩子辛苦。剩下的...剩下的看能不能扯块厚实点的帆布,把咱家那破船篷补补.卖的时候可得仔细点,别让那些不三不四的人盯上。”
王大海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心里满是温暖与感动。他知道这三天的三蒸三晒,蒸出的不仅是海参,更是一家人崭新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