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归港炊烟

哐当。

 

公安局铁门在身后狠狠合拢,将审讯室的冰冷和“蜂头阎罗”阴霾,暂时锁死在里面。

 

王大海站在台阶上,阳光明媚。

 

他抬手,狠狠搓了下脸颊,仿佛要把一夜未眠的疲惫和方才那刀锋般的肃杀之气都抹掉。

 

案子结了。骗子落网,琼崖村老少爷们的血汗钱保住了。

 

现在,该回家了——回到那片辽阔的海,回到等着他的港湾。

 

脚步没半点迟疑,王大海直奔顺发船厂。

 

熟悉气味扑鼻而来,船台上,二十五米长的钢铁骨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光芒。新刷的桐油色泽饱满、质地润泽,相较于昨日,更添了几分筋骨毕现的刚硬。

 

巨大的尾轴管已安装就位,粗壮的螺旋桨叶片散发着冷峻的金属幽光,只等最后那一声启动的号令。

 

“哟。大海兄弟。”孙老六正猫在主机舱旁指挥工人干活,瞧见王大海,咧嘴一笑,一口被旱烟熏得焦黄的牙齿格外醒目。

 

“骗子落网了?我听说这个消息了,今天一早好多警察过来,那些骗子都该死,快来瞧瞧。舵机下午就能安装好了,这些探鱼仪那些贵重设备也都调试得差不多了。”

 

王大海绕着船架,缓缓踱步。他的手指轻轻划过那些关键的焊缝和铆接处,触感厚实均匀,带着钢铁特有的、沁入骨髓的冰凉。

 

一丝真正放松的笑意,终于爬上了他连日来紧绷的脸庞:“孙工,辛苦啦。照这情况,顶多十天半个月,船就能下水了吧?”

 

“放心交给我。”孙老六用蒲扇般的大手拍得胸膛砰砰作响,“保证让它漂漂亮亮地。老张头和老舵手那边,我都已经安排妥当。船一开动,他们肯定立马赶来。”

 

“行。”王大海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彻底落了地。

 

新船下水,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老轨和老舵手带领新人,那就如同盲人过河,十分危险。

 

他掏出那包被揉得皱巴巴的“大前门”香烟,挨个递给孙工和几位骨干师傅,“大伙再加把劲。等船下了水,管够喝酒。有空就能去琼崖村坐客,海鲜管饱。”

 

随后王大海脚步轻快,也有两天没回家了。是不是应该带点东西回去,就这么想着,他没有直接回村,而是一拐弯,走进了县城里那条充满烟火气的副食街。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味道,仿佛在相互争斗:刚出炉的烧饼散发着焦香与芝麻的香气,油锅里翻滚的油条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酱菜铺子那浓郁醇厚的咸鲜味道直往人的鼻子里钻。

 

他在一个玻璃柜台前站住了脚。里头,几罐稀罕的“麦乳精”排着队,淡黄色的粉末藏在印花铁罐里,透着股金贵劲儿。

 

秀兰怀了身子,胃口跟猫儿似的,还比较喜欢吃甜食,这个还不错。王大海没犹豫,手指一点:“同志,这个,来一罐。”

 

眼角扫到旁边簸箕里,红艳艳的山楂片裹着层糖霜,亮得晃眼。秀兰最近总念叨嘴里没味儿,酸酸甜甜的,或许能勾起点食欲?“这个山楂片,也来半斤。”

 

售货员手脚麻利地包好。王大海小心翼翼地把麦乳精罐子揣进怀里,贴着心口放稳。油纸包的山楂片塞进随身的帆布挎包。

 

想了想,又走到杂货摊前,手指捻过几块毛巾,挑了两块厚实绵软的——爹娘那条,都快磨透了。最后,他熟门熟路地钻进一条僻静小巷,停在一家挂着“老周渔具修理”破木牌的铺子前。这地方,修网补船是招牌,捎带手也藏着些老海碰子的家当。

 

“周伯。”王大海轻车熟路的推门进去,轻声打了招呼。

 

柜台后头,老周伯。看清是王大海,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哟?大海?船上的家什不是刚拾掇利索?又有啥要缝补?”

 

“不是船上的。”王大海笑了笑,凑到柜台边,目光在墙上挂着的几件旧潜水装备上逡巡,“瞅瞅您这儿有没有合用的‘下氧’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