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归港炊烟(第2页)

 

你知道的,前些天去下氧,潜水镜的气密垫圈糟朽了,下深了直渗水,冰得骨头缝都疼。

 

还有不能一老用芦苇管,那个再深一点可不顶事。”

 

老周伯放下手里锉了一半的铜件,弯腰从柜台底下拖出个沉甸甸的木盒子,掀开盖儿。里头零散堆着些橡胶垫圈、阀门,还有几盘替换用的厚壁黑橡胶管。“垫圈有,老规矩的,给你挑俩厚实的。”他手指再那堆物件里面扒拉两下,捻出两个乌黑油亮、弹性十足的厚垫圈,“气管子嘛……”老头转身,从墙上取下一盘盘绕整齐、瞧着还算新的黑色橡胶管,指头用力掐了掐,又对着窗户光眯眼瞅内壁,“这盘,去年进的货,胶厚实,里头也光溜,那可比你那根芦苇管子强不老少,扛压。长短够使不?”

 

“够。够够的。”王大海接过垫圈捏了捏,韧性十足;又仔细捋了捋那盘新管子,确实比他身上那根布满细密裂纹的老家伙强太多。“周伯,就这些,您划个价。”他心里门儿清,这点投入实在又顶用,花不了几个钱,却能让他水底下的活计安全舒坦一大截。

 

全新的铜渡钢盔气泵?那价钱能吓死牛。

 

县城也未必有。他那套老伙计,手艺才是根本,家伙事儿,凑手就行。关键这升级,能帮他摸清水底的“金山”——那几处暗礁附近,水流平缓,砂石底儿,水温正好,是天生的海参窝子。

 

趁着现在海参还没给人捞秃噜了,人工养殖的苗头刚冒,他得抢这头口水。有了这新气管和垫圈,他那套“下氧”的老伙计,就能更稳当、更深地扎下去,圈出养海参的“风水宝地”。

 

这也是他的新计划,出门捕鱼,家养海参,双管齐下,现在启动资金是足够的,还有贷款支持,那更是应该放手去做,钱埋在手上可不会下崽子。

 

肩上扛着沉甸甸的新气管,怀里揣着给家人的暖意,王大海踏上了回琼崖村的黄土路。

 

夕阳把他的影子抻得老长,拖在尘土里,却透着一股子扎扎实实的劲儿。

 

刚蹭到村口那棵老榕树底下,德顺爷那洪钟似的嗓门就炸开了,带着火星子:

 

“糊涂油蒙了心的蠢货。差点把一村老小的饭碗砸个稀巴烂。要不是大海我都不敢想会怎么办。”


被训的赵老三,脑袋耷拉得快埋进裤裆里,周遭围了一圈看热闹的村民。

 

王大海的身影一出现,唰。所有的目光都看了过来——感激的,敬佩的,还有戳在赵老三脊梁骨上的鄙夷。

 

德顺爷也住了口,浑浊的老眼看向王大海,沉进一声重重的叹息:“回来了?”

 

王大海点了下头,目光平静地掠过赵老三那滩烂泥,没言语,只对德顺爷道:“爷,结了。公安那儿,自有章程。”

 

赵老三浑身猛地一哆嗦,头垂得更低,恨不得钻进地缝。

 

“好,结了就好。”德顺爷手里的拐杖狠狠跺了下地,转向赵老三时,眼神刀子似的剜过去,“滚,滚回家去。给老子好好盘肠子。往后夹紧尾巴做人。再敢动歪肠子,这次是看到你是我吗村的,没有让你蹲号子,以后再犯事不用等公安,老汉先敲断你的狗腿。”

 

赵老三如蒙大赦,屁滚尿流地蹿了。

 

王大海眼皮都没抬,扛着家伙,大步流星直奔自家那扇熟悉又破败的院门。

 

吱呀一声,门轴呻吟着推开,一股子炖鱼的鲜香混着柴火味儿,热乎乎地扑了出来。

 

“爹,娘,秀兰。我回来了。”王大海的声音带着风尘,也带着归家的踏实。

 

“大海。”王大海爹拄着根磨亮的木棍,急急慌慌从屋里挪出来,脸上又是喜又是忧,“可算回来了。那事儿办妥帖了?”

 

“妥了,爹。”王大海先把肩上扛的潜水装备小心倚在墙角,手探进怀里,掏出那罐温热的麦乳精,“秀兰呢?给她捎了点零嘴儿。”

 

王大海娘撩开灶房油腻的布帘,手上还沾着白面,看见儿子,眼圈立马就红了:“里屋歪着呢,说身上乏得很。你这孩子,人囫囵个儿回来就阿弥陀佛了,还糟践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