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砥定河西,汉唐故土(第2页)

 没藏庞哥狞笑一声,说道:“好!我来缢他。”

 陈绍点了点头,大步离开了这凉王府,身后传来一声声惨叫。

 他没有在肃州城多待,如今强敌已经全部扫除,接下来就是挟大胜之威,快速兵临城下,给他们足够的压迫感。

 瓜州以汉人豪强为主,和沙洲的回鹘首领,都曾经和陈绍有过合作,他们曾经暗中约好一起进攻朔方灵武。

 不过因为李乾顺最后选择站着死,出兵决战,导致他们没有时间赴约夹击。

 陈绍一晚上,就决定了兴灵战局。

 当然,要是指望曾经有过联络,他们就放弃抵抗,也不太现实。

 拿下肃州,陈绍又休整起来,在西域每一州府间的路途都非常遥远,越是往西,战线越长,粮草辎重的运输供应越成问题。

 陈绍打的很快,所以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辎重。

 其实对于他来说,接下来也确实不必着急,抻一下,让瓜沙两州自己掂量掂量。

 自己挟灭夏之威,西征而来,一路上所向睥睨。

 以瓜沙二州的体量,是不是真要和自己打一下。

 瓜沙二州中,只有瓜州城和沙洲城,驻扎着党项军队。

 其他地方,则全是汉人豪强和回鹘部落所掌控,多年以来形成了固定的统治模式:

 党项监军使掌控生杀大权,驻军时刻威慑。汉人务农、回鹘掌商、吐蕃游牧,阶层固化但无激烈冲突。

 如今陈绍一到,这种固化,马上就要被砸烂了。

 ——

 肃州城中,刚刚上任的张英十分忙碌,设官分职,安抚卑民,整顿吏治,设置调整肃州所属的治官属吏,推行陈绍制定的各项法令,正忙的不可开交。

 有许多事情,是需要随时与陈绍沟通的,而陈绍又住在军营中,所以经常奔走于肃州和中军大帐中。

 他以前是个教书学究,定难军草创初期,被征调为小吏。

 结果因为处理政务很快,而且能力较强,被破格提拔为盐州通判。

 这在其他地方,根本不可想象,所以张英惊喜之余,也更加用心地做事,今年又因为政绩突出,被调任此地直接升为知州。!比¢奇,中¢蚊?王′ `更~芯·最`全.

 他久居西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传道解惑,授业教化,必须得懂得变通,做起事来,确实很有手段。

 来到陈绍的中军大帐,张英笑道:“节帅,属下正在拟定攻打肃州的抚恤和赏符单,并对肃州没有撤走的回鹘军队进行整编,这就要节帅亲自任命将佐。

 抚恤与赏罚,关系到我定难军的军心士气;对回鹘的整编,关系到节帅下一步行动的时间,多等一天,就多耗一天米粮,光是军饷,就不计其数,属下不敢耽搁,刚刚整理出个眉目,节帅快请看看,还有什么不妥之处。”

 陈绍翻了翻,没有认真去看,这些事他相信张英会做的比自己更好。

 这几天他也没闲着,谋画方略、分析军情、巡察军营、将佐任命、军队整编,诸如此类的事务已是极为繁重。

 大将统兵在外,真是劳心劳力,非得是那种天生的帅才,一般人真干不了这个。

 陈绍也有点理解童贯了,他快七十了,犯糊涂很正常。能操心这种统帅大事,并且处理的井井有条,那才是不正常的。

 可是他七十了,还赖在那个位置上,就是他的不对了。

 童宣帅前半辈子虽然贪点,总的来说对得起大宋,对得起赵佶对他的信任。

 但是这次晚节不保,也是没的洗。

 陈绍对每个人的看法,也是随着自己的阅历而改变的,刚开始他根本瞧不起童贯,自己统兵之后,才发现这太监带兵二十年,虽然不是出类拔萃,但也绝非庸才。

 自己当初看不起他,纯属是无知者无畏。

 如今童贯老迈昏庸,胆小怯战,欺上瞒下,则是真的该死。

 “这几日你也辛苦了,一个人分成了几份用,也真是难为了你。”

 张英听完,心里热乎乎的,心道跟着节帅,累死也值了。

 原本以为这辈子就教书了,守着清贫过一辈子,庸碌一生。

 没想到这一腔抱负,还有实现的一天,能够独掌一州,建立一番功业!

 在陈绍的手底下,有很多这种有能力,却郁郁不得志的人。

 因为草创初期,风口太多,太缺人才,给了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

 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定难军的中流砥柱,发挥着不显山不露水的作用,但是却无比重要。

 陈绍作为节帅,是很知道放权的,他如果始终抓权,不予放手,就会使自己的部属对他形成一种依赖,始终无法成长起来独挡一面。

 更何况,他也不是什么先知,更不是大才,未必就能保证自己的意见永远正确。

 所以在他们职权范围之内的事,陈绍就不予以过问,哪怕他们的安排并不是百分百的合乎自己的意思,陈绍也不予点出,而是等着魏礼那边发现不妥并进行修正。

 然而,涉及一地政权的创立,他想完全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涉及人事权和财权,许多事都需要他这位军政两方面的最高首脑出面协调和决策,做最终决定。

 说起肃州官员的任命,陈绍接过了名单仔细看起来。

 有疑虑的地方,就问问张英如此安排出于何种考虑,此人有何功绩。

 两人一问一答,研究到暮色西斜,下人上来掌灯,这才惊觉天色已晚。

 陈绍晃了晃脑袋,脖子已经很酸,他无力地说道:“成了,主要的官员就这么定了吧,再往下一层去,咱们也不要一手包办,这些官员,也要给他们一些自主权。”

 张英不以为然,他自己准备去逐一考量,然后再落定。

 ——

 河北。

 童贯所在的宣帅行辕,仍在原地不尴不尬的停留,不进不退,不打不和,欺上瞒下

 行辕秩序,更乱得不像样了,越来越多的民夫、败军不断的退下来,童贯也没有下令收拢。

 各部人马,茫然无措,其中有一些就开始自发撤回西北。

 他们一路上更没个军纪,碰到啥抢啥,搅得河北各地苦不堪言。

 环庆军在高粱河北覆没,鄜延军万分丢脸地被吓回高粱河南岸,败兵民夫不断的溃退下来,人人都如行尸走肉一般,见人就说前线惨状,说刘延庆的胆小,恨老种小种他们主动收军不支援。

 总之骂谁的都有,骂皇帝的也不少,局势糜烂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了。

 世人只知道大宋伐辽,丢人现眼,似乎是宋军将士无能。却不知道,大宋对他们这些前线将士做了什么.

 再加上童贯不知道发了什么疯,横在这里装死,还隔绝了白沟河南面与这里的通路消息。

 高粱河南,白沟河北这一片地方,宋军民夫在这里四下混杂军资转运体系完全崩溃。

 人人都是灰心失望到了极处。军士们闹着要罢兵回陕西老家,民夫们都想着赶紧散了这换役也各自归乡。

 人人都是咒骂,这么大的一个大宋,怎么就出不了一个真正的豪杰,连这么一个燕京孤城,都打不下来!

 此地的纷乱景象,比之前更甚。

 终于,老种默许了很多西军宿将,率兵返还的现象。

 西军开始有组织地撤退,根本不打了。

 你朝廷和童宣帅不是裁撤我们的将领么,我们回西北去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有能耐,你发兵平叛!

 其实真怪不上老种,他再不松口,可能真要哗变了。

 西军上下的忍耐,都已经到了极限,这仗打得他们无比窝囊。

 老种小种虽然有威望,但是在这个时候,也不敢轻易下场了,只能小心翼翼地收拾自己的种家军,上报朝廷请求撤退。

 河北如今就是一个火药桶,稍有不慎,就可能彻底动乱起来。

 汴梁可是无险可依的,闹将起来的大头兵,真的杀到了京畿腹地的开封府,那热闹就大了。

 女真人什么都不用干,跟在后面就行了。

 西军回撤的消息,传到陈绍营帐的时候,他正准备启程西征。

 看完军报,也只是默然许久。

 此时再让他给童贯写信,他也懒得写了。

 估计写了也没用,人老了之后,若是昏聩,那是真的叫不醒的。

 强如汉武帝、唐玄宗,都不能免俗,童贯何德何能,他能重振旗鼓才怪呢。

 这个人已经垮了。

 在陈绍眼里,他如今就是个活死人,披着宣帅皮的真太监。

 陈绍决定先把自己的事做好,要做最坏的打算,靖康浩劫可能依然会到来。

 自己要有出关对抗女真铁骑的实力!

 陈绍的定难西征军,向瓜沙进发,瓜沙古称敦煌!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磷绚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

 两汉时候,这里是西域胡商跨过玉门关,东进中原的必经之路!

 这片绿洲像是上天赐予沙漠的一块宝藏之地,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土地肥沃,在这个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米旱满保收,瓜果四季飘香!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不折不扣,是大漠古道中的奇迹之城。

 当年武帝时候,大汉国力鼎盛,兵威震慑四海。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

 汉武帝刘彻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

 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

 后来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

 又从令居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涟,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

 汉武帝大手一挥,列四郡,据两关,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

 雄主的手笔,确实不同凡响。

 这条道路,也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桥梁。

 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欧州、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长途转运到中国。

 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东西,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让这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