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砥定河西,汉唐故土(第3页)

 二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因此这里的汉人很多很多,占当地居民的八成以上,于是这里就出现了这样一副奇景,当西域与中原隔绝往来之后,瓜沙二州有大量的汉人。

 反而是在瓜沙东面,更靠近中原的地方,被吐蕃人、回讫人、党项人占据。

 但也正因如此,西域汉人与中原断绝往来,已有上百年之久,这些孤悬于外的汉人,建归义军,自立金山国,依旧传承着汉人的文化和血脉。

 后来,金山国的统治者一味打压当地少数民族的错误政策,使得他们处处树敌。

 孤悬域外,得不到中原的支持,却不能笼络当地人心,结局已经注定。

 渐渐的,归义军的荣耀不再。金山国渐渐没落,反而要敬甘州回鹘为父可汗,后来党项人崛起,建立了西夏,他们又只能仰仗西夏人的鼻息生活。

 党项人在这里,占据着最重要的两个城池,外面是回鹘人首领和汉人豪强的天下。

 他们是在敦煌这块特定的土地上产生的地方大族,其中历史渊源最久远的家族要追溯到汉朝,自汉以来,他们在沙州世代官宦,历久不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势力,牢牢地控制着这片沙漠绿州,在漫长的岁月中垄断了敦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回鹘人,又分为好几个势力。

 此时的回鹘人,是信佛的,除了部落的士卒外,也有僧兵武装。

 局势十分复杂。

 陈绍以堂堂之师,亲统大军到了葫芦河,从此再往前去就是瓜州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古诗中的场景,此刻具象在他的眼前,陈绍才明白这些诗人真是天才中的天才。

 描写的实在是太到位了

 暮色苍茫,夕阳西下,定难军将士正在安营扎寨,要在葫芦河边驻扎下来。

 毡帐如同突然生长在河边的一朵朵蘑菇,绵延开去,无穷无尽。

 尽管瓜州的各方势力,主动冒险来偷袭的可能不大,不过排布在外线的人马,还是按照规矩,一丝不苟的挖战壕、设拒马,做好了防御准备。

 跟着陈大帅,别的你可以不会,但是修筑工事,那必须精通。

 谁没在银夏、兴灵广袤的土地上,热火朝天地修筑过堡寨,如果你没修过,那你一定是新兵蛋子,不是老定难军。

 虽然定难军,成立也不过才两三年。

 这一路上,陈绍是亲眼见过了雕刻在沟壑峭壁上的佛像,见过了大漠驼铃、瀚海蜃景、胡杨秋色、清泉绿洲.

 异域风光固然优美,但是见多了也就索然无趣,每日感觉最深的反而是白天的烈日炎炎,夜晚时的秋风刺骨,还有风起时的漫天黄沙。

 也难怪,诗人们会留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队伍中,多了一营回鹘人马,他们对这里是轻车熟路,正带着其他营的人马,在河中取水沐浴,洗刷马匹。

 陈绍来到此地驻扎以后,没有马上进攻,毕竟他还不清楚,各路人马反抗的意志如何。

 所以他派出许多使者,去各处召降,此时投降的好处是最多的。

 只要反抗一天,待遇就会下降,最后若是顽抗到底,那就和党项人一样。

 不得不说,他这番劝降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第二天就有一些汉人豪强来投,他们又没有称霸一方的野心,换个朝廷根本无所谓。

 而且还是本族人的统治,说不定还有好处。

 紧接着又陆陆续续,有一些吐蕃人来投。

 吐蕃人在王朝覆灭之后,过得一直很不如意,在哪都是最底层。

 一般都是在高山游牧,受尽各方的盘剥欺凌,他们希望陈绍能带来一个稳定的秩序。

 到了第五天,陈绍正在营中,宴请新归附的汉人豪强。

 突然有人来报,说是瓜州回鹘都督药罗葛·悉里,带着两千帐回鹘人,往西逃窜,去投奔西洲回鹘了。

 陈绍捏着酒杯,沉默了一会,西洲回鹘那地方,就是后世的吐鲁番

 这些人不信任自己,或许是怕自己剥夺了他们的首领资格,将他们的子民分离开来。

 说实话,看人真准

 陈绍确实是这么打算的。

 相比较汉人,他们还是更信任同宗同族的西州回鹘王国。

 第二天,药罗葛都督家族上供马匹一千,布料十驼,祈求陈绍庇护。

 这个家族是回鹘商队的领袖,一直帮西夏管理玉石贸易通道,陈绍欣然接受,并且赠送了回礼,保证他们可以继续经商。

 至于以后的事,等完全打下来再说,自己也是有商队的。

 这伙人可以加入,但是想要继续垄断这条商路,那就不可能了。

 这地方太赚钱了,不可能让别人来赚的。

 因为来到瓜州,要通过一大段沙漠,所以陈绍的重型攻城器械基本没带。

 等到来降的人少了,陈绍正式出兵,要对付城中的党项人。

 这两州加起来,不过五千骑兵,而且凉王李安全已死,他们属于是群龙无首。

 没有人会怀疑胜负关系,只是都在观望,看定难军是不是真如传闻中那般不可战胜。

 看看他们到底多久能打下来。

 结果比他们想象中的都要快。

 定难军上下,对于军功的渴望,已经快要入魔了。

 攻城时候,看着身边人比自己跑得快,都恨不得拽一把。

 晚风起了,羌笛的呜咽声中,最后一缕阳光渐渐消逝在天尽头,陈绍已经破城。

 瓜州城头,一队甲胄鲜明的持枪武士,站在陈绍的面前。

 他俯瞰这座古城的时候,心里涌现出一个想法。

 定难军西征的风采,可能就是大宋君臣上下,对于童贯伐辽时候的畅想。

 他们当时,肯定都觉得童贯也该如此。

 其实,还真有机会

 要是他们别在军中安插那么多的权贵子弟混军功;

 要是他们别在战前就裁撤削减西军;

 要是他们能用正确的老种、小种为将,而不是胆小如鼠的刘延庆;

 要是他们能约束军纪,不要在燕京城里烧杀抢掠

 在这场伐辽之战中,他们有无数的机会,全被他们完美的避开了。

 陈绍站在千里之外的瓜州城头,遥望中原方向,长舒了一口气。

 可能是赵佶这一殿君臣,享福太多了,把大宋的国运都享没了。

 所以这么好的机会,摆在他们的面前,这些人也能白白错过。

 城中没藏庞哥又主动请缨,去清缴残余的党项力量。

 此地不同于兴灵诸州,百姓们不向着党项人,甚至都很仇视原本高高在上的党项贵族。

 于是清缴的异常顺利,定难军在哪抓住的党项余孽,也不关押,审问清楚之后就地砍了。

 瓜州到手,沙洲已经是唾手可得。

 越来越多的回鹘人,开始往西逃窜,要么去投奔西州回鹘,要么去投奔高昌回鹘。

 以陈绍如今的兵威,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他派人去联络这两个回鹘的王庭。

 再敢接受自己境内的子民,就要出兵讨伐。

 他们生怕陈绍以此为借口出兵,不愿意为了他们得罪陈绍,毕竟将来商路还是要经过陈绍地盘,去和中原做生意的。

 于是很多回鹘首领被送了过来,还有一些势力大的,他们不敢去要人。

 比如说肃州的龙氏,就继续往更西的地方迁移。

 中军大帐内,陈绍腰杆笔直,此时天气已经十分寒冷。

 他看了一眼帐中诸将,说道:“诸位,此番西征,已经到了最后一站。今日大军开拔,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沙州,毕其功于一役!”

 “河西走廊打通之后,咱们定难军,就再不过苦日子了!”

 众将轰然大笑。

 前段时间,定难军确实很缺钱,但那是定难军财计缺钱,底下的官员、将士并不缺,甚至还主动组织了几次募捐,支持节帅。

 这句话节帅说的咬牙切齿的,想来是记起苦日子了。

 陈绍在帐中点将,道:

 “嵬名利通!”

 “末将在!”

 一员将领抱拳出列,陈绍抽可根令箭,厉声喝道:“本帅命你率兵立即攻打沙洲南城,断敌水道。”

 “遵命!”嵬名利通接过令箭抱拳而出。

 他被韩世忠在宥州俘获之后,一直没有怎么被重用,此番节帅终于信任他了。

 嵬名利通也看出来了,定难军气势已成,根本无法阻挡,未来西北必然是定难军的天下。

 “没藏庞哥!”

 “末将在!”

 没藏庞哥被李乾顺放水冲走之后,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半路爬了出来,如今早就生龙活虎,此次西征立下无数功劳,回去肯定被重要提拔。

 此时他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还没等陈绍下令,他直接说道:“大帅,让末将攻打西城吧,我听说西城地势低,末将愿为大帅先登破城!”

 陈绍瞪了他一眼,道:“要不你先立个军令状?”

 没藏庞哥想了想,挠头笑道:“末将随便一说,请大帅下令!”

 “本帅命你攻打北城。”

 “遵命!”

 “杨广齐,本帅命你部继续佯攻东城,阻敌退路,机动轻骑不得妄动,随时等候沙州消息,以作赴援!”

 杨广齐赶紧领命,自己的机会又来了,这次可一定得把握住。

 陈绍扫视一眼,继续说道:“其余诸将悉从本帅调遣,随本帅攻打东城,各营轮番上阵,以车轮战法,不予城中守敌片刻喘息之机!”

 “拿下沙洲,则西征完胜,各部人马,俱有封赏!”

 沙洲以西就是玉门关。

 玉门关,这三个字出来,仿佛就能瞧见大漠的风光。

 有一股浓重的底蕴,边塞气息扑面而来。

 此地汉代是丝路安检站,唐代是军镇粮仓,西夏降级为税卡。

 是控守疏勒河故道,扼守丝路的北线咽喉。

 如今,即将被陈绍拿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