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迟来的封赏(第3页)
他们把童贯伐辽,当成了必胜的一战,所做的一切打算,都是建立在童贯击败契丹,收复幽燕上的。
要真是那样,你看西军有没有封赏,你看陈绍还会不会这么自在。
早就准备好要收拾你们了。
可惜,童贯在河北用了一场场意料之外的大败,活生生打破了他们的所有计划。
被用来平替禁军,威慑地方的刘延庆的人马,也是损失惨重。
当初,许给刘延庆的官职,可是河北宣抚使。
他就成大宋第二个宣帅了。
种种繁杂的思绪,涌上心头让陈绍有些失望的同时,又想起老种给自己的那些承诺。
如今自己地盘上的繁荣,给了他底气,满怀信心。
即使是被西军围住了,他们也没有那个能挡住自己。
宣和五年,五月。
朝廷的使者,终于来到了西平府。
朝廷授陈绍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及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陈绍接旨之后,脸色有些阴沉,爵位也没有、实际的好处也没有。
我在这里已经是说一不二,谁让你封什么刺史、节度使了。
自己有灭夏之功,结果和从河北逃回来的西军兵马,受到的封赏也和自己差不多。
打发宣旨人走了以后,陈绍在营帐内走了一圈,随后释怀地一笑。
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管他封的是什么官,自己心中有数就行。
陈绍也发现了,他自己对大宋体验,实在还很浅薄。
来到这里,不过几年时间,大部分时候都在西夏的旧地上打转。
对于大宋现在局面,实在缺少理性的认识,所以才会处处都觉得怪怪的。
若是深刻了解过大宋,陈绍就不意外了。
大宋什么时候,赏罚做到分明了,自己就凑活着用吧,这身份也算是承认自己对于西夏旧地的统治了。
——
对于大宋来说,今年最让他们轻松的,就是禁军几十万人的花费被省了下来。
中央禁军,虽然还有几十万人开支粮饷,但是早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养着他们,纯属是浪费粮食,这也是大宋上下的共识。
但是汴梁这么大的地方,总要有一支人马来守卫,训练新军的任务,还是落到了高俅身上。
当年的中央禁军已经完全没有野战能力,可是在汴梁,还是有些用处的。
不管是治河还是维持汴梁治安,都少不得他们,遇到什么事,也会优先从禁军中抽调人手。
朝中开府仪同三司,以太尉衔掌殿前司,并权知侍卫亲军马步两司事的高俅,就是官家潜邸旧人。
他是深明大义,在官家要对禁军动手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官家一边。
这样的人才是亲信,才是天子家奴,才能让皇帝放心由他掌握三衙。
高俅这人,你说他属于梁师成也行,你说他不属于朝堂中任何一派也没毛病,他就是官家赵佶一派的。
之所以看上去像是梁师成一系的,那也是因为梁师成也是一样,都是赵佶的家奴。
赵佶看上去昏庸享乐,对这种事上,却格外精明。
其实高俅也并不像史书上写的那么大奸大恶。
他不算是依附蔡京或者童贯、他的所有一切都是官家给的,从一个帮闲提拔到了这等地位。
而且高俅为人其实相当低调,对官家忠心耿耿。要是高俅真的如史书所言是什么四奸六贼的,和朝中某派打得火热,赵佶怎么放心让他长久执掌三衙。
至于禁军废弛无能,不堪一战,这里头也没有高俅多少责任。
这是大宋由来已久的弊病,一点点累计到了如今,已经没法救了。只能是剜肉医疮,彻底把禁军给裁撤了,然后训练京营新军。
这次收到旨意,让他用最快的速度,训练出一支新军来。
高俅也是愁的不轻
官家确实信任自己,但是官家也确实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高俅想过推辞,但是被赵佶一番言辞恳切的交心话语,给劝了回来。
想到官家拍着自己的手背,说的那些话,高俅暗暗给自己鼓了鼓劲。
不论有多难,自己一定要帮官家把新军建起来,让那些宵小们不敢窥视汴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