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栽培少年郎

自那夜书房对谈之后,荣国府的天,便悄无声息地,变了。

贾政依旧是那个每日按时上朝、下朝后便躲入书房读圣贤书的工部尚书。贾母也依旧是那个在荣庆堂内安享尊荣、念佛吃斋的老太君。府中的一切,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往日并无不同。

可那些在府里活了几十年的老人精们,却敏锐地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环三爷的院子,不一样了。

往日里,那不过是府中最偏僻、最冷清的角落之一。而如今,每日里,竟有各处的管事,捧着账本,低眉顺眼地,前来“请示”。

王熙凤,这位说一不二的琏二奶奶,更是三天两头地往那小院里跑,一待便是半个时辰,出来时,脸上那股子热络劲儿,比对贾母还要亲近几分。

而新晋的工部尚书贾政,更是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命令——自此以后,府中所有内务开销、账目往来,皆需先经环三爷过目、点头,方可执行。

这道命令,无异于一道无形的圣旨,彻底宣告了贾环在这座府邸中,那至高无上的、仅次于贾母的实际权力。

曾经那个可以被随意欺凌、人人鄙夷的庶子,如今,已然成了这座百年府邸真正的、幕后的掌舵人。

对于这一切,贾环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没有急于推行那石破天惊的“三策”,更没有像个新官上任的暴发户一般,四处立威。他知道,贾府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想要掉头,非一日之功。任何操之过急的举动,都只会让这艘船,提前散架。

午后,贾环的小书房。

这里,已经成了贾兰和贾琮每日放学后,必定要来的“第二学堂”。

与家学里代儒所教的“之乎者也”不同,在这里,他们所学的东西,闻所未闻。

今日,贾环没有拿出任何书卷。

他只是将一本由恒源当送来的、薄薄的册子,放在了二人面前。

册子的封面上,只写着四个字——“漕运纪要”。

“琮弟,兰哥儿,”贾环的目光,从二人脸上扫过,“今日,我们不读圣贤书,我们来看看这个。”

贾琮好奇地凑了过去,翻开册子,只见上面记录的,都是些枯燥的数字和地名。

“京杭运河,通州段,官船一百二十艘,载粮八万石,耗时七日,报损一千二百石……”

“临清段,官船一百一十艘,载粮七万五千石,耗时六日,报损八百石……”

“淮安段,官船一百五十艘,载粮十万石,耗时九日,报损……五千石?”

贾琮念到最后,不由得“咦”了一声,脸上满是困惑:“三哥,这淮安段的损耗,怎么比别处高出这么多?五千石粮食,那得是多少银子啊!是不是这里的耗子,特别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