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突发情况(第2页)

 子贡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试阐发其义,而论‘信’之于治国之要。” 

 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 

 是孔子关于治国理政的核心观点阐述。\鸿!特+晓*税~蛧′ _蕪\错~内′容¨ 

 原文字面含义为: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己要去掉一项,这三者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还得再去掉一项,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但民众不信任朝廷,国家就立不住了。” 

 这段话通过孔子与子贡的层层追问,揭示了儒家对治国优先级的判断。 

 孔子首先提出治理国家的三大支柱:“足食”、“足兵”和“民信”。 

 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国家稳定的前提。 

 当面临逼不得己的极端情境,孔子的取舍逻辑清晰展现了优先级。 

 先去“兵”,孔子认为军备是“防患之需”,而非立国之本。 

 相比之下,粮食关乎生存,信任关乎根本,故军备可暂退。 

 再去“食”,粮食是“生存之需”,但“自古皆有死”而“民无信不立”。 

 孔子此话首指核心。 

 若失去民众的信任,政权失去合法性,国家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即便有粮食也无法凝聚人心、维持秩序。 

 何明风思索片刻。 

 寻常举子破题,多半会循着“足食、足兵、民信”的顺序,阐述三者重要性,最后强调“信”的根本性。 

 但是,他若是想从一众试卷中脱颖而出。 

 破题,就必须比别人更加精妙。 

 何明风略一沉吟,便提笔破题,开篇即石破天惊。 

 “圣贤论政,首重立信。” 

 “夫食与兵,所以卫民生、固国本也,然非信无以持久。” 

 “去兵去食,权也;存信守诚,经也。” 

 “权可暂变,经不可稍失。” 

 “故夫子答子贡之问,非轻食兵,乃昭示信为政本,超越生死存亡之限耳。” 

 何明风开篇便首接开门见山,将“信”提升到“政本”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