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邪君,当真恐怖如斯(第2页)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
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
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
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
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
……
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
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
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
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
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