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初到英国

1959年2月,寒风凛冽的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

方青云紧了紧身上的呢子大衣,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凝结。他身后站着两位同样年轻的外交官,周明和李卫国,三人刚刚结束了在苏联的短暂停留,准备转机前往伦敦。

"青云,听说你又在莫斯科的旧书店淘到几本绝版的俄文经济著作?"周明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笑着问道。

方青云微微一笑,拍了拍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不只是俄文,还有德文和法文的。英国的经济数据不好直接获取,但可以从他们的贸易伙伴的报道中反推。"

李卫国摇头感叹:"真不知道你这八国外语是怎么学的。我在北大就学了个英语,还磕磕绊绊的。"

方青云没有回答,只是望向停机坪上那架即将载他们飞往伦敦的图-104客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这在外交部年轻干部中极为罕见。而此刻,这些语言技能将成为他在英国工作的利器。

飞机轰鸣着冲上云霄,方青云透过舷窗望向下方逐渐远去的莫斯科。他知道,自己即将踏入的是一个对中国充满复杂态度的西方世界。

伦敦的天气比莫斯科更阴冷,湿漉漉的雾气笼罩着整个城市。中国驻英代办处位于波特兰大街一栋老旧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内,门口只悬挂着一块朴素的铜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代办处"。

代办处负责人桓兆祥大使亲自接见了他们。桓大使五十多岁,鬓角微白,眼神锐利而沉稳。

"青云同志,听说你语言能力很强?"桓大使翻看着方青云的档案,突然问道。

"报告大使,我学过几门外语,主要是为了工作需要。"方青云谦虚地回答。

桓大使点点头:"好,英国人对我们戒心很重,公开的经济数据有限。你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英国的经济情报,尤其是工业产能、贸易政策和金融动态。"

方青云郑重地点头:"明白。"

伦敦的冬天漫长而阴沉,方青云很快适应了代办处的工作节奏。白天,他跟随桓大使或参赞郑怀远出席各种外交活动,晚上则伏案整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