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初到英国(第2页)
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他对旧报纸的痴迷。
英国政府不会轻易向中国外交官提供经济报告,但方青云发现,伦敦的二手书店和旧报摊却能淘到大量过期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报刊。这些报纸虽然已经过期数月甚至数年,但里面的经济数据、市场分析和政策评论仍然极具价值。
于是,每到周末,方青云就会穿梭于查令十字街的旧书店和大英图书馆的档案室。他熟练地用英语和书商讨价还价,偶尔还会用法语或德语与一些流亡学者交流,从他们口中套出一些非公开的经济动向。
代办处的同事们很快注意到了他的习惯。
"青云,你又抱着一堆旧报纸回来了?"秘书处的女同事林秀琴笑着问道。
方青云推了推眼镜,笑道:"这些可比新报纸有用。《金融时报》1958年12月的这篇报道里,提到了英国钢铁业的产能瓶颈,而今年1月的议会辩论里,财政大臣的发言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林秀琴惊讶地看着他:"你连议会的辩论记录都看了?"
方青云笑而不答。他不仅看了,还做了交叉对比——德文报纸提到英国对西德的机械出口下降,而法国《世界报》则分析这与英镑汇率波动有关。这些碎片信息拼凑在一起,就能勾勒出英国经济的真实状况。
一天傍晚,参赞郑怀远把方青云叫到了办公室。
"青云,桓大使下周要去见英国贸易部的官员,我们需要一份关于英国近期经济趋势的简报,你有把握整理出来吗?"
方青云沉吟片刻:"我需要查阅最近三个月的报刊和议会记录,但应该没问题。"
郑怀远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英国人会防备我们,公开数据可能不准确。"
方青云微微一笑:"我们可以从侧面验证。比如,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航运版会刊登港口货物吞吐量,而《经济学家》的广告页能反映企业投资动向。再加上德国和法国的贸易报告,可以交叉比对。"
郑怀远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三天后我要看到初稿。"
三天后,方青云交上了一份长达20页的《1958年英国经济态势分析》,不仅涵盖了工业、农业、贸易等宏观数据,还附上了对1959年经济走势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