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回国(第2页)
1961年初,方青云的工作重心正式转向对英物资采购。当时国内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急需进口化肥、医疗设备和精密仪器。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严格的贸易禁运,即便允许出口的商品,价格也往往高出市场价30%以上。
方青云的"作家"身份意外地成为了突破口。
在一次工业设备展会上,方青云以"《英国何以强大》作者"的名义与伯明翰一家机械厂的销售经理攀谈起来。对方是个历史爱好者,对方青云书中关于工业革命的章节赞不绝口。
"你们书里提到的那个专利制度案例,我祖父当年就是受益者!"经理兴奋地说,"真没想到能遇见作者本人。"
两天后,这家工厂以低于市场价15%的价格,向中国出售了一批二手的车床设备——尽管合同上注明这些设备将运往"缅甸"。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啊。"回程的火车上,郑参赞难得地开起了玩笑,"早知道我也该写本书。"
方青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英格兰田野,轻声道:"他们愿意打折,不是因为我的书,而是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然而,方青云很清楚,英国商人的让步是有限度的。
1961年夏天,国内急需一批特种钢材。方青云通过关系联系上了谢菲尔德的一家钢铁公司,对方董事长在私人俱乐部接待了他。
"方先生,我很欣赏您的著作。"董事长摇晃着威士忌酒杯,"但您要的这种钢材,美国政府明令禁止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
"如果以印度中间商的名义采购呢?"方青云不动声色。
董事长笑了:"那价格就得按'风险系数'重新计算了。"最终报价比正常价格高出40%。
当晚,方青云在向国内的汇报电报中写道:"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建议转向瑞典或瑞士渠道,虽然价格仍高,但比英国方案节省约20%外汇..."
电报发出后,他站在代办处顶楼的小阳台上,望着伦敦城的万家灯火。一年前,他还是个埋头书斋的研究者;如今,他必须在这片充满算计的商海中,为祖国争取每一分利益。远处,大本钟的钟声沉沉响起,仿佛在提醒他: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笔交易,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