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靖难后,我在大明开酒馆蓝天冰牛奶
第340章 王朝更替的客观因素,地理学说
朱棣一听,当即点了点头,打起来十二分的精神。
陈羽道:“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因果联系。气温变化堪称降水的核心驱动力。首先天上纳水汽,也就是储存雨水的能力,本质上由温度决定,即气温升高时,承载的水汽就多。”
“这种特性直接投射到降水过程中,当暖湿气流遇冷下沉,相同降温幅度下,初始气温更高的气团因饱含更多水汽,凝结时释放的降水量也更为可观。”
“综上可以用《周易》的理论来讲,气温与降水是阴阳交感的体现。气温可类比为阳(主动),具升腾之性;降水则如同阴(被动),有滋润之象。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你们也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天道的一种体现!”
陈羽用通俗易懂的言论,讲述完有关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影响后,顿了顿,继续说道:
“气温之所以会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在气温与降水的结合,产生了针对民族的规则,即四百毫米等降水线。”
“也就是满足耕地最基本要求的降水量,而也就是这条线,将民族大致划分为了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半农耕半游牧民族!”
朱棣与夏原吉听后,若有所思。
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华夏这片土地有记载时,它们就存在了。
比如匈奴、鲜卑、女真、蒙古等。
只是它们为何是游牧民族,这一点按照他们以往的思维惯性,好像天生就是如此。
而他们为何是农耕民族?
这个问题在华夏间确实流传过一种说法。
华夏先祖认为北方各民族未受教化,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而华夏民族不愿像野兽般生存,于是开创了农耕社会。
但如今看来,这种观点似乎有待商榷。
依据陈羽的理论,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非完全出于自主选择,而是受到气温影响下的四百毫米等降水线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