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靖难后,我在大明开酒馆蓝天冰牛奶
第355章 标点符号,孩童启蒙基石(第2页)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臣子上奏的奏疏往往都是一泻千里的长文,连皇帝朱批也同样洋洋洒洒。
没有标点的文字如同乱麻,臣子难以参透圣意,整日提心吊胆:皇帝也无法精准把握臣下诉求,更添“天威难测”的隔阂。
朱棣与麾下武将就被这件事搞的很是头大,毕竟对于那些文官来说,尚可凭借“之乎者也”勉强断句。
可这些虚词表意模糊,有时反而让朱棣越读越困惑。
倘若能将老师所创的标点符号推广至朝廷内外,日后文书断句与表意必然事半功倍。
届时,朱棣批阅奏疏时,大概不会再像在退朝后,对着姐姐因断句问题而发牢骚了。
当然估计到时候朱棣会非常喜欢这个感叹号,对哪个臣子不如意了,写奏疏的时候直接加感叹号,用来表示自己强烈的不满。
徐妙锦思索之间,陈羽不经意地说道:
“其实这标点符号对读书人来说,有用但用处不大,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可是对于大明那些正在启蒙阶段的孩童来说,却能让他们如虎添翼。”
徐妙锦听后一愣,眨了眨眼睛,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像是抓到了标点符号对启蒙阶段儿童的作用。
但抓的不够具体。
她不着痕迹地往陈羽这边挪了挪,颇为感兴趣地问道
“陈公子,这是是和解?”
“启蒙阶段的孩童不应该先识字,这标点符号为何对他们的作用,比读书人还要大?”
陈羽想了想,说道:
“标点符号虽然作用很大,但推行起来却相当的麻烦,所以不适合读书人使用,既然不适合读书人使用,自然就没有了它存在的作用。”
徐妙锦眼中茫然,怎么说她也是京师当中数一数二的才女。
可是跟陈羽待在一块儿,有一种被碾压的感觉。
就比如这句话,明明每一个字她都能理解,可是要放在一起的话,那就犹于听外语。
徐妙锦小脸板正,正襟危坐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