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储备人才革新,笼络才子人心(第2页)
“因此,此次恩科虽录取了五百人左右,可是远远不够,因靖难影响空缺出来的官职何止五百个啊!”
陈羽看着李至刚从原先的话痨模样,不仅是话锋一转,就连性格也是一转,激动的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愤愤的说道。
不得不说,李至刚是一位性情中人!
身处庙堂之高,并没有被官场的虚与委蛇磨平棱角,也未曾因权力的诱惑而迷失本心。
每当遇到、发现国家大政,不因棘手而退避三舍,反而迎难直上!
陈羽驻足大明永乐年间已有半载,这段时日里,他所结交的朝中重臣,心中皆揣着同一个核心念想——盼国家强盛,望百姓安康。
譬如朱高炽与朱高煦这对兄弟,纵使为那至尊之位明争暗斗,各藏机锋。
可心底最终的愿望,依旧是大明能愈发兴旺。
再如户部尚书夏原吉,还有当朝三军统帅丘福,皆是如此。
他们心中或许有私心杂念,行事或许少不了算计谋划。
但那份期盼大明强盛的初心,从未改变。
不过有句话说得极是,领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永乐帝这位胸怀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手下为官,无能之辈只能被晾在一旁,有才能者方能得以重用,登上高位!
偏偏这样的官场环境,最让陈羽心生向往。
更何况,
彼时的大明国力雄厚,放眼整个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之抗衡!
所以,
陈羽甘愿在这样的时代里,奋力拼搏,创下一番功绩,让大明迈向更加强盛的未来。
让华夏的历史轨迹,在他的手中悄然发生偏转。
……
陈羽看着李至刚的姿态有感而发,这些感慨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他笑着缓声道:
“李老哥,我知道你很急,但请你先不要急,我还没有分析完。”
“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学子求学不易、考试不易!”
“朝中官员面对政务时,如何困难,说到底只是投入精力;可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则不一样,他们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精力,还有金钱!”
“考生的投入很漫长,经过一番漫长的投入之后,没有获得成果,那么考生事后,将会有三个选择,一是继续努力备考;二是失去信心,放弃科举;三是家中无力再托举,因现世因素,不得已放弃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