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考虑偏差,李志刚的忧虑(第2页)

包括用了一朝如今因特殊原因,可以重新笼络天下读书人心的战略。

朱棣是一位文治武功皆可的皇帝,只不过他的武功远在他的文治之上。

但这并不代表着他的治国能力不行。

第一时间,

朱棣就意识到这份策略,对经过靖难之役的永乐一朝,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在看到那些在某一领域有着出众的才华,却因偏科落榜,从而导致在接下来的继续备考当中,有可能还是因偏科问题,继续落榜,从而无奈的屈服于现实因素,也就是家庭当中,无法再继续承担接下来的求学,从而被迫放弃学业。

这样一来,大明在无形之中,将会缺少一大批有着真才实学,且在某一领域出众的人才。

看到这,朱棣的眉头忍不住微微皱起。

但接下来,朱棣在看见奏疏上面,有着关于科举之后针对这些偏科落榜学子的善后策略,包括能在策略进行的同时,笼络天下读书人的人心时,他不由频频点头。

这上面无论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对于问题深入的剖析,都像说到朱棣心坎上一样。

很舒服!

等到朱棣读到解决问题是建设大学的时候,整个人一怔,随后一脸恍然露出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

对啊!

说的太对了!

大明有一个专门为权贵阶层服务的学府——国子监;

那么为什么不能再有一个专门为权贵之外读书人服务的学府——大学!

国子监自魏朝传承下来,期间也多了许多东西与改善。

但无论怎么改,最终的受益方,也只会是权贵那个阶级。

朱棣心里跟明镜似的,那些从国子监走出来的权贵子弟,就算踏入仕途,能分到的也绝不会是需要真才实学的要职。

就说户部里的诸多职位,若要让他把这些位置交给权贵子弟,那是万万不能。

要知道,

户部里有些岗位可是朝廷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大明永乐年间,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大,各个部门都在高速运转的节骨眼上,户部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池。

一旦户部的运转出现哪怕一处阻滞,整个朝廷的办事效率都会大受影响。

这是朱棣绝不愿见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