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陈羽的细节补充,开设大学‘选专业’(第2页)

却宛如一道惊雷,让朱棣的瞳孔骤然一缩。

这番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字字句句都在情理之中,让人根本找不到反驳的余地。

朱棣心中暗自思忖,陈羽这一提议,恐怕暗藏着针对程朱理学的杀招。

要知道,

如今天下的读书人大多尊崇程朱理学,可一旦他们有了更多元的学术理念可供选择,原本坚定支持程朱理学的人,自然会逐渐减少。

此刻,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那些未能看透这层深意的官员,只觉得陈羽的眼界极为宽广,远超常人。

毕竟,在场的满朝文武,即便是以才思敏捷著称的夏原吉,在面对问题时,也往往只着眼于当下的解决方案,很难做到那般长远的考虑。

比如夏原吉有时那拆东墙补西墙的经济策略,在后来的某一段时期,确实给大明带来了第经济危机。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眼下尚未发生。

但无论如何,夏原吉与朝堂众人,都对陈羽这番极具远见的说法,表示了认同。

以汉朝为例。

自汉高祖刘邦肇基大汉,经惠、吕二朝至汉景帝,帝国始终奉行黄老之学的治国理念。

这一时期的核心政策围绕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展开。

减免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少徭役以保障生产时间,避免大规模兴作与征战,让历经秦末战乱、楚汉相争的社会经济得以逐步复苏,最终成就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为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基与稳定的统治基础。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汉武帝时期,治国理念与国家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向。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逐渐退场,儒家倡导的‘王道’思想成为官方主导的政治哲学。

与之相伴的是国家核心任务的转变。

此前以恢复生产、积蓄国力为首要目标的保守策略,被强化军事、北击匈奴的激进战略所取代。

事实上,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施政理念,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

它们的更迭本质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必然选择。

若没有文景二帝数十年如一日的休养生息,没有粮仓充盈、府库丰实的文景之治作为支撑,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军事动员、长期的对匈作战便无从谈起。

缺乏粮草、财帛与人力储备,任何军事行动都将成为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