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靖难后,我在大明开酒馆蓝天冰牛奶
第491章 陈羽的细节补充,开设大学‘选专业’(第3页)
反之,若汉武帝延续黄老之学的保守策略,仅专注于发展生产而在军事上对匈奴持续妥协,那么即便汉朝积累了巨额财富,也不过是匈奴眼中富庶而无防备的肥羊。
数代之后,帝国可能因缺乏军事威慑力而陷入被动,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这段历史清晰地印证了一个核心规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需求,国家的发展目标与施政方向必须随环境变化而调整。
开国之初为稳定政权、恢复元气所制定的政策,必然无法适配数百年后帝国在疆域、国力、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新变化;
唯有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策略,才能确保王朝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而朝中大部分文官都能想到这一点,也就是开国之策,还有前朝延续下来的政策,不可能所有的都延续下去。
可不延续的话,就需要有擅长其他学问的人,站出来带着国家转向。
而这个人才从哪里来?
今日陈羽算是一刀斩到要害,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开设一个可以容纳各个理念、讲义的大学,为朝廷培养各个学问的人才。
那么等到朝廷需要那些人才了,到时候直接招生不就好了!
瞬间,想到这一点之后,纷纷感觉陈羽的惊才绝艳。
毕竟,这种大学学科理念,早早诞生了数百年。
能够惊艳众人,也在情理之中!
在众人感受着陈羽的先进想法时,陈羽继续说道:
因此,大学之中的教师群体,必须涵盖对不同学派、各类学说的研究者与深耕者。
“毕竟,在时代不断向前演进的过程中,我们无人能预判未来哪一种学问理论,将更契合国家治理政策的实际需求。”
“想必各位朝中上官都明白,临阵磨枪的应急之法终究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无法触及根本。”
“基于此,朝廷应当尽早布局、提前筹备,确保无论未来时代风向如何转变、国家政策如何调整,都能在大学这个学术阵地里,找到钻研对应学问的教师与研习相关理论的学生,进而让他们能够及时投身于国家建设,为朝廷效力、为社稷尽责。”